目录序前言绪论 1一、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概念 1二、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分类 2三、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4四、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历史沿革 8思考题 13第一章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原理 14第一节 水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 14一、农田水量平衡 14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16三、SPAC系统中水分和能量的传输 17四、SPAC系统中的水分转化 20第二节 土地生产力的形成与保持 21一、土地生产力的形成原理 21二、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及评价模型 22第三节 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原理与途径 24一、土壤水分有效性 24二、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25三、作物的水分利用 27四、农田水肥利用效率调控 30思考题 32第二章 耕作技术 33第一节 主要耕作技术特征 33一、等高耕作 33二、等高沟垄耕作 34三、坑田耕作 39四、半旱式耕作 40五、深翻耕 40六、旋耕 41七、保墒技术 41第二节 土壤耕作制 42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 42二、拟订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43三、土壤耕作制的改革 44第三节 耕作措施特征描述 44一、地表糙度的测量 44二、地表糙度计算 49第四节 耕作技术的功能 50一、耕作技术的蓄水保土作用 50二、提高作物产量 52思考题 54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 55第一节 覆盖耕作技术 55一、覆盖技术 55二、深松耕技术 59三、少免耕 59四、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62第二节 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配置 64一、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配置 64二、耕作机械对耕作层的影响 66第三节 保护性耕作中的病虫害防治 67一、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特点 68二、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害发生特点 68三、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防治 69四、保护性耕作农田病虫害防治技术 70第四节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功能 72一、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 72二、微生态环境效应 73三、保护性耕作的生物学效应 75四、节本增收效果 75五、保护性耕作的水分利用效率 76思考题 76第四章 作物栽培技术 77第一节 作物布局 77一、作物类型与生育期 77二、作物布局 78第二节 抗旱品种筛选与保苗技术 81一、抗旱品种特征 81二、抗旱能力鉴定的方法 82三、抗旱播种保苗技术 84第三节 间作、套种与混播 85一、基本概念 85二、间混套作技术 86三、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89四、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 90第四节 复种与轮作 92一、复种 92二、轮作 98思考题 103第五章 土壤改良与培肥 104第一节 土地复垦技术 104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及现状 104二、土地复垦对象与标准 105三、土地复垦技术体系 106四、土地复垦规划 107第二节 土壤盐渍化防治技术 108一、盐渍土的分布 108二、盐渍土的形成条件 109三、盐渍土的特征 110四、盐渍土的改良措施 111第三节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115一、土壤污染 115二、土壤污染的途径 117三、土壤污染的治理 120第四节 土壤培肥技术 121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21二、新修梯田改土培肥措施 122三、低产田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124四、坡耕地平衡施肥效应 128思考题 129第六章 补灌农业 130第一节 作物需水与补灌制度 130一、作物需水量及其影响因素 130二、作物需水量计算 131三、几种主要作物的集雨补灌灌溉制度 135第二节 集水技术 142一、集水材料 142二、集流场地表处理技术 143三、集水效率 144四、集水量确定 145第三节 补灌技术 145一、膜下滴灌技术 145二、抗旱坐水种补灌技术 147三、喷灌带灌溉技术 149四、微喷灌技术 150五、补灌技术适应性分析 150第四节 集雨补灌实例 151一、基本情况 151二、集雨工程 151三、补灌系统布设 152四、材料与设备投资 153五、效益分析 154思考题 154第七章 生态农业 155第一节 概述 155一、生态农业 155二、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156三、中国生态农业的成就与问题 157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59一、生态学原理 159二、经济学原理 166三、系统科学原理 167四、生态农业建设 169第三节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170一、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的含义 170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技术 171三、黄土高原的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 173思考题 192参考文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