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客观视角:三权分立的理论评价和制度剖析
(一)三权分立理论的核心思想
1.限制王权、分权制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2.民主、制约:分权理论的合理因子
(二)三权分立制度的形成过程
1.三权分立理论不等于三权分立制度
2.三权分立制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相结合的
3.三权分立不是一种普遍模式
(三)三权分立制度的运行特点
1.权力分配的分立性
2.权力运转的党派性
3.工作机制的两重性
(四)三权分立制度的功能分析
1.三权分立不是最高的民主
2.三权分立不是权力监督的唯一方式
3.三权分立不是治国的唯一的、最佳的政体
二、橘枳之辨:中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
(一)国体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在国体确定的条件下政体对国体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2.“三权分立”政体模式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背离的
(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三权分立政体是中国的经济国情所不能承受的
2.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文化国情不相融洽的
3.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社会国情不相配合的
4.三权分立政体是与中国的民族国情不相适宜的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决定了中国不能搞“三权分立”
1.“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
2.“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
3.“三权分立”政体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
三、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1.从革命根据地走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孕育阶段
2.新的政府、新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阶段
3.继往开来、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我国主权的政体表现
2.民主集中——基本的政治组织和活动原则
3.党的领导——执政党和权力机关的统一关系
4.平等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族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表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色
1.广泛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基础
2.议行合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力特征
3.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补充
4.多党合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党关系
四、他山之石:政体适应性的制度对比
(一)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统一的政体模式
1.古往今来政体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性的
2.在相同的历史阶段政体在实质内容上是有一定共性的
(二)确立与坚持政体要从国情出发
1.最佳政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2.制度契合——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三权分立
3.水土不服——发展中国家移植“三权分立”政体的现实乱象
(三)三权分立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异质性
1.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不同
2.人员代表的意志不同
3.权力的分配运行不同
4.与选民的关系不同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的制度优势
1.当家作主——选择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适合性的体现
2.运行高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三权分立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
五、国情选择:中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
(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必然要求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反映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我国国体的重要手段
(二)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现代中国政体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
1.西方代议制在近代中国的实验及其教训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阶段独特国情的现实需要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多民族的特点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辩证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关系
1.坚持和完善的辩证发展
2.民主和效率的兼收并长
3.权力和监督的互动规范
4.国情和国际趋势的和谐统一
(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1.更好地加强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领导
2.更好地促进人民代表大会独立行使人民委托的职权
3.更好地保证党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领导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1.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2.改进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3.改进和完善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制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自身建设
1.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自身素质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建设
(五)进一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1.切实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
2.有效改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