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野中的“拟态环境”研究
作者:郭赫男 著
出版: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8
页数:248
定价:20.00 元
ISBN-13:9787561441183
ISBN-10:7561441185
去豆瓣看看 绪论
第一章 拟态环境概述
第一节 环境系列概念
一、环境
二、自然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拟态环境
第二节 拟态环境概述
一、“拟态环境”的提出
二、与“拟态环境”相关的几个概念
三、关于拟态环境的几种分类
四、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了解世界的两扇窗口
二、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辩证把握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拟态环境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揭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
二、建构了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第二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一:媒介事件
第一节 媒介事件概述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二、媒介事件的功效
三、媒介事件、准事件、宣传性事件
第二节 媒介事件与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争论焦点
二、新闻策划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传媒的新闻策划
一、传媒策划的几个经典案例
二、传媒的新闻策划案例解析及其争议焦点
第四节 企业的新闻策划
一、企业新闻策划的界定
二、企业新闻策划兴盛的原因探微
三、大众传媒如何面对企业的新闻策划
四、新闻策划的事件-拟态环境虚假化的根源
第三章 拟态环境的组构因子之二:媒介人物
第一节 大众传媒塑造媒介人物
一、大众传媒具有塑造媒介人物的力量
二、“兰一兰研究”-凸显媒介人物与现实人物的背离
第二节 我国媒介人物的主角-典型人物
一、典型报道的发展轨迹
二、典型报道日益式微
三、实现典型人物报道与受众期待视野的契合
第三节 消费主义时代:媒介人物形象的嬗变
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
二、我国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典型的退隐与明星的登场
三、经典案例:杨丽娟追星事件分析
第四章 拟态环境生态失衡的表征形态(一)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失语
一、传媒的被动失语
二、传媒的主动失语
三、传媒-何时不再“戴着镣铐跳舞”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歧视
一、性别歧视
二、弱势群体的歧视
三、地域歧视-以妖魔化河南人为例
四、传媒歧视-媒介的权力
第五章 拟态环境生态失衡的表征形态(二)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引导偏差
一、“性闻”泛滥——拟态环境的重要景观
二、媒介暴力-最不适当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 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越位-媒介审判
一、何谓“媒介审判”
二、“媒介审判”是媒体角色的越位或错位
三、媒介审判往往与“新闻炒作”有关
四、正确把握“媒介审判”与“舆论监督”的界限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一、Infotainment-“新闻本位”功能的异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极至-马加爵事件
三、新闻娱乐化-媒介市场理念的产物
第六章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如何生存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受众观
一、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二、受众是消费者
三、受众是信息的解读者
第二节 解读拟态环境,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一、受众:被传媒之网一网打尽
二、受众:必须提升媒介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教育什么?
第三节 建构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传播就是互动
二、政府与媒介:良性互动
三、媒介与受众:协同进化
四、政府与受众:共生共荣
五、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动态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郭赫男(1969~),男,汉族,湖北荆门人,文学博士,现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先后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1993,文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2003,新闻学硕士)、四川大学(2006,文学博士)。2007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应用新闻学家刘海贵教授,从事政治传播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伦理与法制,已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本书的宗旨也就是用“拟态环境”理论来审视和观照中国当下多姿多彩的传媒现实,以期为它的发展路径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我们身处拟态环境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被大众传媒团团包裹,地球因而变得越来越小。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现实。时间在消灭空间,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媒介新环境将自然界转变成它的背景,媒介是新的“自然”,新的环境。我们必须面对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变化的现实。研究我们的生存方式,迎接它的挑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