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6+X简明教程系列:生态学

目 录内容简介
目录前言第一章 绪论 1第一节 生态学定义 1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目标和内容 1一、生态学的研究目标 1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第三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一、生态学萌芽的产生 3二、生态学的形成 3三、生态学的发展 4第四节 生态学任务 5一、理论生态学方面 5二、应用生态学方面 6第五节 生态学学习方法 6一、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6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7三、理论联系实际 7思考题 9推荐阅读文献 9第二章 生态系统 10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10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0二、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0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1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1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3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特征 16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18思考题 19推荐阅读文献 19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 20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0一、环境的概念 20二、环境的类型 20三、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 22四、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22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2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22二、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3第三节 生态作用的普遍规律 24一、生态作用的一般特征 24二、生态作用的限制性 25第四节 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26一、Shelford耐性定律 26二、生态幅 27三、内稳态机制 27四、驯化 28五、指示生物 28第五节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9一、太阳辐射光谱及其时空变化 29二、光照强度 31三、光质 33四、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光周期现象 35第六节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36一、温度的分布 36二、温度的变化 36三、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7四、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38第七节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42一、水的分布 42二、水的变化 42三、降水的分布 43四、水的生态作用 44五、生物对水的适应 45第八节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46一、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47二、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51第九节 大气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53一、大气组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54二、风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6第十节 地形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9一、地形及其相关概念 59二、山地地形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59第十一节 火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61一、火的特性及其生态意义 61二、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 62三、林火的生态作用 63四、火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64思考题 66推荐阅读文献 66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与生物 67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 67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67二、环境污染 67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概述 70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 70二、污染物的类型 70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71一、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基因和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71二、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细胞结构和器官组织的影响 72三、环境污染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72四、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74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75六、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6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与适应性进化 77一、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 77二、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 79三、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进化 82第五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83一、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 83二、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87三、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89思考题 93推荐阅读文献 94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95第一节 种群概念 95第二节 种群基本特征 95一、丰富度和密度 95二、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96三、空间分布格局 96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 98一、年龄结构 98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99三、迁入与迁出 100四、性比 100五、生命表 100第四节 种群增长 103一、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103二、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103第五节 种内关系 106一、密度效应 106二、竞争 108三、性行为 108四、婚配制度 109五、领域性 109六、社会等级 110第六节 种间关系 110一、种间关系的类型 110二、生态位 111三、共位群 113四、种间竞争模型 113五、化感作用 115六、捕食与寄生 117七、共生 118八、协同进化 119第七节 种群调节 119一、外因理论 119二、内因理论 120第八节 生态对策 121一、个体大小的影响 121二、扩散、滞育和休眠 122三、C4植物和CAM植物的适应对策 124四、r-对策和K-对策 125思考题 130参考文献 130推荐阅读文献 131第六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132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132一、群落的定义 132二、群落的特征 133三、群落的性质 134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35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135二、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37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140四、种间关联 143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145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145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152三、群落的垂直结构 152四、群落的水平结构 154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54六、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55第四节 群落的动态 161一、群落的昼夜活动节律 161二、群落的内部动态 162三、群落的演替 163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169一、群落的数量分类 169二、群落分类系统 170思考题 174推荐阅读文献 174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 175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175一、植被的分布规律 175二、森林生态系统 178三、草原生态系统 182四、荒漠生态系统 187第二节 水域生态系统 191一、水域类型及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91二、淡水生态系统 193三、海洋生态系统 197思考题 201推荐阅读文献 202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3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203一、初级生产 203二、次级生产 208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10一、常见物质的循环 211二、有害物质循环 218三、放射性核素的循环 219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9一、能量流动的特点 219二、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221三、过程及其渠道 222四、营养级 223五、生态效率 224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26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226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特点 226三、生态系统中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227第五节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27一、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 227二、结构和功能相互转变 227三、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关系 228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 228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及平衡 228一、自我调控 228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229三、生态重建与恢复 230思考题 233推荐阅读文献 233第九章 生态系统与景观 234第一节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34一、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 234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234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234第二节 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 235一、景观结构 235二、景观的功能 237三、景观动态 238第三节 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类型 239一、景观异质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239二、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240第四节 景观的生态监测 240一、景观监测的内容 240二、景观的监测方法 241三、景观分析技术 241第五节 景观生态学规划与管理 242一、景观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242二、景观规划过程 243三、景观管理 244思考题 245参考文献 245推荐阅读文献 245第十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246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念 246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246二、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246三、世界生物多样性概况 247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48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价值 248一、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8二、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49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250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250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252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255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255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策略 256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256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257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57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58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258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59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60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261思考题 262参考文献 262推荐阅读文献 263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264第一节 全球变化生态学概述 264一、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概念 264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64第二节 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 267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267二、全球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268三、生物入侵 268四、生态安全 269第三节 中国的全球变化 270一、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优势领域 270二、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271第四节 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272一、减缓气候变化 272二、减缓全球变化的机制 273思考题 274参考文献 274推荐阅读文献 275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 276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76一、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276二、传粉与种子的扩散 277三、生物防治
目 录内容简介
《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对生态学的认识规律为顺序,分13章展开。除了介绍生态学传统内容外,还突出了生态学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如景观生态、全球生态、生态规划、生态服务与管理、污染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等,力求不仅注重自然生态也同时关注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