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青山绿水常在
二、气候四季分明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森林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与重要地区
一、行政区划
二、重要地区
第五节 文物遗址
一、历吏文物与古迹
二、革命旧址
三、民族文物古迹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建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组织建设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及其机构沿革
第三节 民主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历程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与企业经济责任制(1979—1983年)
二、除旧布新解困局,跳出大山谋发展(1984—1986年)
三、自治十年探新路,深化改革创基业(1987—1994年)
四、廿年自治写华章 ,铸就五峰新辉煌(1995—2005年)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一、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三、自治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机构沿革
二、宣传教育
三、人民调解
四、公证律师
第四节 新型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畜牧业
第四节 水利
第五节 茶叶及特色产业
第五章 工业与商贸
第一节 能源生产
一、水电生产
二、煤炭生产
第二节 工业企业
第三节 特色工业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
第五节 科技工业园区
第六节 工商贸易
一、商贸工作
二、工商行政管理
第六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交通
一、早期交通
二、公路建设
三、公路养护
四、公路运输
第二节 邮政
一、历史沿革
二、邮政业务
第三节 电 信
一、机构沿革
二、电信业务
第七章 财税金融保险
第一节 财政
一、发展历程
二、工作重点
第二节 税收
一、税征业务
二、税务发展与改革
第三节 金融
第四节 保险
第八章 旅游
第一节 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景点
一、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
二、长生洞景区
三、白溢寨世外桃源
四、柴埠溪漂流
五、白鹿石林
第三节 旅游经济
第九章 对外开放
第一节 招商引资
第二节 对外交流
第十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第三节 文化艺术
一、文艺创作
二、民间传统文化
三、地方戏曲
四、民间舞蹈
五、民间器乐
六、民间刺绣
第四节 刊物与出版
第五节 广播影视
一、广 播
二、电 视
三、广播电视宣传
四、电 影
第六节 体育
第七节 医疗卫生
第八节 民族医药
第九节 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城镇建设
第二节 主要城镇简介
第三节 乡村建设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和规划
二、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 后河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保护区概述
第二节 资源、科考与设施建设
一、动物资源
二、植物资源
三、科学考察活动
四、基础设施
后记
修订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