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

导论
0.1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1
0.2 一些概念界定/6
0.2.1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类/7
0.2.2 基础货币的形成/7
0.2.3 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10
第1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综述
1.1 贵金属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综述及评价/12
1.1.1 关于贵金属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13
1.1.2 对贵金属货币供给性质理论的评价/15
1.2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一:凯恩斯及其以前/16
1.2.1 银行学派的内生性观点/16
1.2.2 《货币论》时期的凯恩斯的内生性观点/16
1.2.3 熊彼特的内生性观点/18
1.3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及托宾/18
1.3.1 拉德克利夫报告的内生性观点/18
1.3.2 格利和肖的内生性观点/19
1.3.3 托宾的内生性观点/20
1.4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三:后凯恩斯主义学派/20
1.4.1 温特劳布的内生性观点/20
1.4.2 卡尔多的内生性观点/21
1.4.3 莫尔的内生性观点/22
1.5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四:国内一些学者/24
1.5.1 宁咏的内生性观点/24
1.5.2 孙伯银的内生性观点/26
1.5.3 杨力的内生性观点/27
1.5.4 巴曙松的内生性观点/28
第2章 货币供给内生决定机制的研究
2.1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一:经济总量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29
2.2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二:货币口径及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3
2.2.1 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对现金和存款的替代问题/34
2.2.2 货币层次的含糊不清/35
2.2.3 其他支付工具对货币供给的替代问题/38
2.2.4 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42
2.3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三:货币创造机制中非央行控制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43
2.4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的统一/45
第3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信贷(一)
3.1 流通商品交易价格总量PT的确定/48
3.1.1 利息和利息率/48
3.1.2 现代利率体系及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制订/49
3.1.3 存贷款利率外生条件下生产交易流量PT的确定/50
3.2 货币替代品交易支付数额与M1(流量口径)的确定/54
3.2.1 “货币替代品所执行的支付流量”数值的确定/55
3.2.2 支付状态的货币量Ml(流量口径)的量的确定/56
3.3 现金所执行的支付流量与活期存款(流量口径)的确定/56
3.3.1 现金交易支付流量的确定/57
3.3.2 活期存款(流量口径)量的确定/58
3.4 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与经验数据/58
3.4.1 货币流通速度种类以及活期存款流通速度/58
3.4.2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是否变量的主要理论观点/59
3.4.3 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数据/62
3.5 支付工具与货币流通速度/64
3.5.1 我国当前的支付工具及其结算速度/64
3.5.2 电子货币及其对活期存款流通速度的影响/65
3.6 活期存款流通速度与活期存款(存量口径)的确定/70
3.6.1 货币流动速度对货币量的取代程度/70
3.6.2 活期存款交易流动速度的实际计量/74
3.6.3 活期存款(存量口径)的量的确定/77
3.7 商业银行信贷需求量的最终确定/77
3.7.1 从形成来源上看企业活期存款的组成/77
3.7.2 自有活期存款量/77
3.7.3 非银行贷款融资融入活期存款量的确定/78
3.7.4 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额的确定/91
第4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信贷(二)
4.1 存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93
4.1.1 基础货币构成的两种类型/93
4.1.2 存贷款利率变动与存款构成变动的关系/93
4.1.3 存贷款利率的决定/97
4.2 乘数公式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99
4.2.1 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额的一般公式/99
4.2.2 结算准备金(备付金)为派生存款创造倍数设定了最基本的限制/100
4.2.3 信贷供给机制中的其他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影响/101
4.3 存贷比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02
4.3.1 “公众最初存款”与“最初存款准备金”/102
4.3.2 存贷比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额/103
4.3.3 贷款承诺及授信额度与存贷比/104
4.3.4 我国规定的存贷比上限是一个“弱化的”外生变量/104
4.4 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05
4.4.1 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及其具体规定/105
4.4.2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05
4.4.3 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106
4.4.4 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其与实业经济发展的比较/106
4.4.5 我国的资本充足率的下限规定是一个“弱化的”外生变量/107
4.5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其他因素/110
4.5.1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10
4.5.2 同业拆借市场及回购协议市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114
4.6 信贷供给量的现实满足/115
4.6.1 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实际限制/115
4.6.2 贷款满足率与货币供给效果/116
4.7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类型分析/117
4.8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总结/120
4.8.1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都具有内生性/120
4.8.2 从货币供给机制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121
4.8.3 货币供给中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性及研究意义/122
4.8.4 非生产领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123
第5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国际部门
5.1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7
5.1.1 我国外汇占款形成的理论背景/127
5.1.2 外汇占款形成的逻辑/127
5.1.3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8
5.1.4 近年外汇占款与货币发行的数据关系/128
……
第6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现实表现及实证性分析
第7章 现实中的货币供给内生性以及货币给内生性的政策含义
第8章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0.1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1
0.2 一些概念界定/6
0.2.1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类/7
0.2.2 基础货币的形成/7
0.2.3 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10
第1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综述
1.1 贵金属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综述及评价/12
1.1.1 关于贵金属货币供给内生性质的文献/13
1.1.2 对贵金属货币供给性质理论的评价/15
1.2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一:凯恩斯及其以前/16
1.2.1 银行学派的内生性观点/16
1.2.2 《货币论》时期的凯恩斯的内生性观点/16
1.2.3 熊彼特的内生性观点/18
1.3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拉德克利夫报告、格利和肖及托宾/18
1.3.1 拉德克利夫报告的内生性观点/18
1.3.2 格利和肖的内生性观点/19
1.3.3 托宾的内生性观点/20
1.4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三:后凯恩斯主义学派/20
1.4.1 温特劳布的内生性观点/20
1.4.2 卡尔多的内生性观点/21
1.4.3 莫尔的内生性观点/22
1.5 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文献四:国内一些学者/24
1.5.1 宁咏的内生性观点/24
1.5.2 孙伯银的内生性观点/26
1.5.3 杨力的内生性观点/27
1.5.4 巴曙松的内生性观点/28
第2章 货币供给内生决定机制的研究
2.1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一:经济总量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29
2.2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二:货币口径及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3
2.2.1 非货币间接金融资产对现金和存款的替代问题/34
2.2.2 货币层次的含糊不清/35
2.2.3 其他支付工具对货币供给的替代问题/38
2.2.4 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42
2.3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三:货币创造机制中非央行控制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43
2.4 信用货币内生决定机制的统一/45
第3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信贷(一)
3.1 流通商品交易价格总量PT的确定/48
3.1.1 利息和利息率/48
3.1.2 现代利率体系及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制订/49
3.1.3 存贷款利率外生条件下生产交易流量PT的确定/50
3.2 货币替代品交易支付数额与M1(流量口径)的确定/54
3.2.1 “货币替代品所执行的支付流量”数值的确定/55
3.2.2 支付状态的货币量Ml(流量口径)的量的确定/56
3.3 现金所执行的支付流量与活期存款(流量口径)的确定/56
3.3.1 现金交易支付流量的确定/57
3.3.2 活期存款(流量口径)量的确定/58
3.4 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与经验数据/58
3.4.1 货币流通速度种类以及活期存款流通速度/58
3.4.2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是否变量的主要理论观点/59
3.4.3 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数据/62
3.5 支付工具与货币流通速度/64
3.5.1 我国当前的支付工具及其结算速度/64
3.5.2 电子货币及其对活期存款流通速度的影响/65
3.6 活期存款流通速度与活期存款(存量口径)的确定/70
3.6.1 货币流动速度对货币量的取代程度/70
3.6.2 活期存款交易流动速度的实际计量/74
3.6.3 活期存款(存量口径)的量的确定/77
3.7 商业银行信贷需求量的最终确定/77
3.7.1 从形成来源上看企业活期存款的组成/77
3.7.2 自有活期存款量/77
3.7.3 非银行贷款融资融入活期存款量的确定/78
3.7.4 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额的确定/91
第4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信贷(二)
4.1 存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93
4.1.1 基础货币构成的两种类型/93
4.1.2 存贷款利率变动与存款构成变动的关系/93
4.1.3 存贷款利率的决定/97
4.2 乘数公式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99
4.2.1 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额的一般公式/99
4.2.2 结算准备金(备付金)为派生存款创造倍数设定了最基本的限制/100
4.2.3 信贷供给机制中的其他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量的影响/101
4.3 存贷比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02
4.3.1 “公众最初存款”与“最初存款准备金”/102
4.3.2 存贷比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额/103
4.3.3 贷款承诺及授信额度与存贷比/104
4.3.4 我国规定的存贷比上限是一个“弱化的”外生变量/104
4.4 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05
4.4.1 资本充足率的概念及其具体规定/105
4.4.2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05
4.4.3 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106
4.4.4 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其与实业经济发展的比较/106
4.4.5 我国的资本充足率的下限规定是一个“弱化的”外生变量/107
4.5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其他因素/110
4.5.1 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110
4.5.2 同业拆借市场及回购协议市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114
4.6 信贷供给量的现实满足/115
4.6.1 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实际限制/115
4.6.2 贷款满足率与货币供给效果/116
4.7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类型分析/117
4.8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总结/120
4.8.1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都具有内生性/120
4.8.2 从货币供给机制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121
4.8.3 货币供给中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性及研究意义/122
4.8.4 非生产领域的货币需求与供给/123
第5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国际部门
5.1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7
5.1.1 我国外汇占款形成的理论背景/127
5.1.2 外汇占款形成的逻辑/127
5.1.3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8
5.1.4 近年外汇占款与货币发行的数据关系/128
……
第6章 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现实表现及实证性分析
第7章 现实中的货币供给内生性以及货币给内生性的政策含义
第8章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张明君,男,197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修武县,经济学博士。曾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四篇。代表性文章有《对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变化引发的多方博弈的思考》(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四十三期)、《关于价值理论的一些思考》(载于《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等。现供职于华夏银行北京分行。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选择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如果货币供给的性质是完全内生的,那么货币当局不能控制货币供给量,不能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意图,因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货币供给的性质是完全外生的,那么意味着货币当局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并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影响经济过程。研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