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
作者:王树人,李明珠 著
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12
页数:470
定价:32.00 元
ISBN-10:7214044722
ISBN-13:9787214044723
去豆瓣看看 自序
绪论
内篇
《内篇》引言
“游无穷”——《逍遥游》述评
“道通为一”——《齐物论》述评
“缘督以为经”而由技入道——《养生主》述评
“心斋”“坐忘”与“无用之用”——《人间世》述评
“德者成和”而“德不形”——《德充符》述评
“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大宗师》述评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述评
外篇
《外篇》引言
“非以仁义易其性”——《骈拇》述评
“同德”“天放”——《马蹄》述评
“好知而无道则天下乱”——《胠箧》述评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述评
“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天地》述评
“明于天,通于圣”——《天道》述评
“所常无穷”“道不可壅”——《天运》述评
“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刻意》述评
“以恬养知”“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述评
“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秋水》述评
“至乐无乐”——《至乐》述评
“其天守全,其神无郤”——《达生》述评
“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述评
“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述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述评
杂篇
《杂篇》引言
“万物出乎无有”“动不知所为”——《庚桑楚》述评
“以天待人”——《徐无鬼》述评
“道者为之公”——《则阳》述评
“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述评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述评
“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让王》述评
“不以美害生,不以事害己”——《盗跖》述评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述评
“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列御寇》述评
“析万物之理,察古今之全”——《天下》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王树人(老树),1936年11月生于吉林省东丰县。祖籍山东莒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师从杨一之先生与贺麟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学术交流,在德国Hagen远程大学出版中国文化教本《中国传统文化引论》(1991)。最近20年间,重点转入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代表作存《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作家出版社,1997);《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译作有:《黑格尔与哲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与叶秀山先生共同担任八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总主编,并合作撰写其第一卷“总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近期重要论文有:《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学术月刊》,2006第1期);《庄子、海德格尔与“象思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上帝死了”道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第4期)。
李明珠,1955年10月生于安徽合肥。祖籍安徽蒙城。15岁即走上二尺讲台,教过小学和中专。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安徽教育学院。现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占籍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和《庄子》的教学和研究。在《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学术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有《道家的超越智慧》、《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道家文化与创新智慧培养》、《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论陶诗创作的回归主题》等等。出版著作有《庄子寓言新解》,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华典故大词典》、《二十五史智慧大全》等。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绝世经典,两千多年来,对其解读注释者不一而足。《感悟庄子:「象思维」视野下的〈庄子〉》是一部全新的解读《庄子》之作,作者在领会庄文时强调了“悬置”概念思维,并力图以庄文借以产生的“象思维”走进庄子文本,因而别开生面。庄文主体为寓言,其中所谓重言、卮言都从属于寓言本旨。这种本旨,就是“以文筑象,以象生境,以境写意”。这就使庄文具有以象征和隐喻表现的诗意不确定性,并使庄文在思想上具有开启原发性创生的无限可能性,而庄文的博大深邃和永恒魅力亦在于此。全书重心在于体悟和具体阐发庄子“道通为一”这种大智慧,将诠释寓于评述之中,逐篇评述,评释结合,并注意古今比较与中西比较,从而不仅揭示出庄文之思的本真意蕴,而且揭示出它的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