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本质: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证
作者:耿涛 著
出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1
丛书:邓晓芒点评博士论文
页数:173
定价:19.20 元
ISBN-13:9787535563392
ISBN-10:7535563392
去豆瓣看看 前言/15
简要的引论/24
第一章 胡塞尔图像意识理论的“三重构造”/26
第一节 图像事物/27
第二节 图像客体/28
第三节 图像主题/31
第四节 三个立义的统一:模像性/38
第五节 图像与符号/46
第二章 对图像主题的否定/52
第一节 图像意识与表象客体化——胡塞尔对图像主题的预设/53
第二节 图像意识中的两种“再现”/58
第三章 修正后的图像意识结构/66
第一节 “场域叠合”的失败(是否具有图像场域?关于感知的一个错误思考。
对图像意识问题的一个错误解决)/66
第二节 对感知立义中的“感觉材料”的再认识/73
第三节 物执一象执/79
第四节 模糊感知(普通感知一图像意识的中间型态)/84
第五节 图像意识作为“二重构造”/85
第六节 象之像化:图像意识自立/90
第七节 两点重要的补充/94
一、感知不能作“二重性”区分/94
二、图像的“不清晰”等特性不是图像意识自立的原因/95
第四章 或性保留/97
第一节 现象学即本质学/100
第二节 本质的谈论问题:关于柏拉图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倾向/106
补充:“洞穴比喻”中的象执(想象自己成为一棵树)/114
第三节 “同一性”与“这一个”/,117
第四节 或性保留/121
第五节 完满与祈向:价值/125
第五章 图像审美/130
第一节 :胡塞尔的自我修正(叙事客体问题)/134
补充:一个重要的转换:戏剧舞台——+影视屏幕/138
第二节 叙事艺术审美中的设定问题/140
第三节 绘画的本质/,145
补充: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描画本质”/152
第四节 朴与雅/153
余论/157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157
二、“对……的意向”与“在……之中”/159
三、超拔与存在之沼/162
参考文献/166
后记/171
耿涛,笔名屋子,1976年生。1995-2005年,保送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文史哲试验班,师从黄克剑先生,先后获文学学士(1999)、哲学硕士(2oO2)、文学博士(2oO5)。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文学刊》。有书法、篆刻作品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1996)。现为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讲授“西方文论”、“书法艺术”、“中国文化艺术专题”等课程。《问道》辑刊编委、“西方经典文论导读》编委、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图像与本质——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辨正))获2oo6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在((哲学研究》、《问道》、《德国哲学》、(《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学术兴趣主要为现象学、美学、中西文化比较。
根据胡塞尔的分析,一个完整的图像意识是由三个客体化立义的内在统一来完成的,即图像事物立义、图像客体立义和图像主题立义。就图像事物而言,我们具有的是一个普通感知,我们得到的是一些色块、线条,画布等等。在这个立义中,我们还没有看到“图像”,而图像客体立义就使这样的一个“图像”显现出来。它使我们在面对(比如说)一幅油画时,看到一个或生动、或呆板、或清晰、或模糊的“像”。这个立义并不是一个感知,而是一种想象;但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想象——而是一种奇特的“感知性想象”。因为它被天然地编织进一个“图像主题”。图像主题立义是一种想象,它在图像意识之中也不是普通想象,因为它是一个“不显现者”,即我们并不是在看图像时直接想象到一个处于想象中的感知的“现实之物”。图像主题与图像客体立义处于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相互成全的交织之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也不能发生。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