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
作者:王嘉良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
页数:480
定价:46.00 元
ISBN-13:9787500470540
ISBN-10:7500470541
去豆瓣看看 引论
上编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潮地位
一 中国新文学首选现实主义的必然性
二 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多样复杂性
三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走势与形态类别
第二章 启蒙现实主义
一 启蒙思潮与现实主义的联姻
二 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关注点
三 五四文学中的启蒙现实主义
四 伟大的启蒙现实主义作家鲁迅
第三章 人道现实主义
一 人道精神对于丰富现实主义的意义
二 周作人建构人道现实主义的理论贡献
三 中国现代文学中三种“人道关怀”文本
四 人道现实主义文学的曲折历程
第四章 社会批判现实主义
一 批判性:现实主义的灵魂
二 “社会批判”型的一般形态
三 “社会批判”与“社会剖析”的融合
四 典型的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作家茅盾
第五章 “为人生”现实主义
一 文学与人生:现实主义的不竭话题
二 五四“人生派”文学现实主义的高扬
三 “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层拓进
四 典型的“为人生”现实主义作家巴金
第六章 风俗文化现实主义
一 现实主义文学的风俗文化视角
二 乡村风情和都市风情
三 沿海风情和边地风情
四 老舍:文化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
第七章 心理体验现实主义
一 “灵魂的写实”:现实主义的反思与深化
二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独创性
三 七月派创作:“心理体验”型的文本呈示
第八章 政治化现实主义
一 现实主义的宿命:政治与文学联姻
二 现实主义创作中“阶级政治”的阐释
三 文学创作中“民族政治”的阐释
四 政治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得失
中编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第九章 浪漫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走势
一 浪漫文学思潮及其在现代中国的命运
二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变衍流程
三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形态特征
第十章 激情型浪漫文学
一 新文学前夜呼唤“摩罗”文学
二 狂飙突进的五四催生浪漫激情
三 郭沫若:开一代浪漫诗风
四 抗战激情喷发与激情型浪漫文学复活
第十一章 感伤型浪漫文学
一 五四落潮的感伤文学潮流
二 郁达夫:感伤型浪漫文学的典型代表
三 感美感恋与感伤:“湖畔”与“新月”诗人
第十二章 “革命浪漫蒂克”:准浪漫文学
一 生成背景:时代情绪与作家气质
二 “准”浪漫文学的浪漫主义含量
三 蒋光慈与革命浪漫蒂克文学
第十三章 田园诗情型浪漫文学
一 田园诗情型浪漫文学理论构成
二 废名:回归自然的田园诗情
三 沈从文:审视神秘土地的“浪漫派”
第十四章 “传奇”型浪漫文学
一 “传奇”型浪漫小说:与西方浪漫文学的趋近
二 浪漫传奇:奇崛、瑰丽的叙事文本
三 透视人性与生命:爱情的超越性书写
四 宗教意蕴渗透:浪漫精神的深层拓展
五 超越传统:个性化叙事艺术
下编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思潮的来源与接受效应
一 接受背景:世界新潮与艺术需求的遇合
二 新文学现代主义的基本特质与发展路径
三 中国新文学的主要现代主义文学类型
第十六章 唯美主义戏剧
一 “新浪漫主义”潮流与五四戏剧
二 “莎乐美”的青睐:唯美主义戏剧风行
三 剧作形式:唯美外衣下的东方神韵
第十七章 象征主义诗歌
一 中国新诗中的多重“现代”因素吸纳
二 早期象征诗派开启现代象征主义诗潮
三 戴望舒与20世纪30年代象征主义诗潮
四 穆旦与“九叶诗人”现代诗风拓展
第十八章 新感觉派小说
一 “新感觉派”:颇具现代特质的小说流派
二 反叛传统:文学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
三 背离与融合:新感觉派小说的本土特色
参考文献
后记
王嘉良,1942年生,浙江上虞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主持该校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茅盾小说论》、《萧乾评传》、《战时东南文艺史稿》、《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浙江20世纪文学史》、《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有七项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1992年获全国首届曾宪梓奖二等奖,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从史与论的结合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接受背景、发展轨迹、形态类型作出了整合性描述,同时也含有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意图。因是史、论的融合,“史”的“过程”描述相对简约,避免了同已有的“思潮史”所叙述的内容重复,集中展示了著者自己确立的文学思潮观,并以此展开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征及在此特征规约下形成的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论析,使文学思潮的研究更接近于本体意义上的“精神潮流”的揭橥,同时也考察了与文学思潮相对应而生成的创作现象,使文学思潮的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