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和基本原理
1.1 热化学与光化学
1.2 分子的电子结构
1.3 电磁辐射
1.3.1 光的吸收
1.3.2 多组分体系的比耳一朗伯定律
1.4 电子激发态
1.4.1 自旋多重度
1.4.2 态图解
1.4.3 量子产率
1.4.4 次级反应:中间体
1.4.5 激发态寿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化学技术
2.1 光源
2.1.1 白炽灯
2.1.2 电弧灯
2.1.3 激光器
2.1.4 同步辐射光源
2.2 经典技术
2.2.1 光解与光化学反应
2.2.2 发射研究
2.3 光化学中间体的鉴定与测定
2.4 时间分辨光化学
2.5 高分辨光化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分子的激发态(1)
3.1 影响吸收光谱强度的因素
3.1.1 光的吸收和发射
3.1.2 辐射寿命
3.1.3 电子跃迁强度
3.1.4 选择定则
3.1.5 振动重叠积分(弗朗克一康登原理)
3.1.6 自旋
3.1.7 电子跃迁矩和偏振
3.1.8 轨道重叠
3.1.9 振子强度和禁阻跃迁
3.1.1 0影响吸收谱线强度的其它因素
3.2 跃迁类型及命名
3.2.1 命名法
3.2.2 π-π跃迁
3.2.3 π-π跃迁
3.2.4 电荷转移跃迁(CT)
3.2.5 接触DAC和相应的吸收
3.3 激发态的性质
3.3.1 激发态分子的几何构型
3.3.2 酸碱性质
3.3.3 偶极矩
3.4 激发态的能量
3.4.1 单线态一三线态分裂
3.4.2 单线态、三线态和双自由基
3.4.3 溶剂效应
3.5 (n,π)态与(π,π)态的鉴别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解离
4.1 光(学)解离
4.2 预解离
4.3 诱导预解离
4.4 复杂分子的无辐射跃迁和预解离
4.5 重要的原初解离过程
4.5.1 碳氢化合物
4.5.2 羰基化合物
4.6 溶液中的光化学
4.7 离子型物种的光化学
4.8 多光子解离和电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子的激发态(2)
5.1 能量耗散途径
5.2 发光
5.2.1 发光过程动力学和量子产率
5.2.2 荧光
5.2.3 磷光
5.2.4 延迟荧光
5.2.5 化学发光
5.3 分子内能量转移
5.3.1 复杂分子的无辐射跃迁
5.3.2 分子内能量转移的另一种情形
5.4 分子间能量转移
5.5 激发态的猝灭
5.5.1 猝灭和敏化
5.5.2 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的唯象理论
5.6 近程能量转移和电子交换作用
5.7 远程能量转移和库仑相互作用
5.8 激基缔合物与激基复合物
5.9 化学激光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致电子转移反应
6.1 分子间的电荷(电子)转移
6.1.1 分子间电荷转移的途径
6.1.2 分子间电荷转移过程的自由能变化
6.2 分子内的电荷转移
6.3 玛库斯电子转移理论
6.3.1 玛库斯理论的物理模型
6.3.2 动力学和速率常数表达式
6.3.3 应用实例
6.4 电子转移理论的现状
6.4.1 几种电子转移理论的简介
6.4.2 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前沿
6.5 超分子光化学简介
6.5.1 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
6.5.2 超分子光化学和分子光子器件简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激发态的反应活性和反应
7.1 引言
7.2 激发态物种的反应活性
7.2.1 激发态的电子排布与反应活性
7.2.2 激发态的能量和寿命
7.3 相关规则和对称守恒
7.3.1 相关规则
7.3.2 对称性守恒
7.4 分子内过程:异构化与重排
7.4.1 烯烃的光诱导顺反异构化
7.4.2 光致价键异构化
7.4.3 光致结构异构化
7.5 分子内过程:氢提取反应
7.6 分子间过程:氢提取反应
7.7 分子间过程:加成反应
7.7.1 链烃和多烯的光二聚作用
7.7.2 芳族化合物的光环加成反应
7.7.3 α,β不饱和酮的光环化加成
第八章 光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方法
第九章 应用光化学
第十章 光化学及光谱学理论方法
附录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光化学委员会近期推荐的化学名词及其定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