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1.1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背景
1.2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
1.2.1 承载力概念
1.2.2 合理人口容量
1.2.3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1.2.4 资源承载力
1.2.5 生态承载力——综合承载力
1.3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1.3.1 生态足迹方法
1.3.2 生产力估算法
1.3.3 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1.3.4 状态空间法
1.3.5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1.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难点
1.4.1 生态承载力模型
1.4.2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难点
1.4.3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总结
1.5 生态承载力研究评价
1.5.1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意义
1.5.2 生态承载力的特征
1.5.3 生态承载力研究中的物理化问题
1.5.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大致趋势
1.5.5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二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2.1 早期的生态环境考察与生态承载力实践
2.1.1 生态环境考察
2.1.2 生态承载力实践
2.2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2.2.1 西藏高原PRE研究进展
2.2.2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生态功能
2.2.3 生态承载力的保障——生态安全
2.2.4 高原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2.5 旅游资源承载力
2.2.6 森林资源承载力
2.2.7 矿产资源承载力
2.2.8 生态承载力脆弱性及承载力的退化
2.2.9 生态承载力评价
2.2.10 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3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评价
2.3.1 生态承载力研究特点
2.3.2 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
第三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1 本书对生态承载力的理解
3.2 研究背景
3.2.1 山南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2 山南地区及西藏环境与发展共性问题
3.2.3 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3.2.4 试验区对西藏高原的代表性
3.3 研究内容
3.3.1 人类负荷
3.3.2 资源承载力
3.3.3 环境承载力
3.3.4 生态承载力模型
3.3.5 生态系统管理与保障生态承载力
3.4 生态承载力研究目标
3.5 研究方法
3.5.1 材料准备
3.5.2 研究框架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模型
第五章 环境承载力发展过程
第六章 生物物理限制与资源承载力
第七章 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承载力
第八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情景模拟
第九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生态风险管理
第十章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SWOT分析法
附录2 专家评估法
附录3 西藏典型农户的生活、生产状况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