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作者:孟艳 著
出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9
页数:288
定价:18.00 元
ISBN-13:9787505865402
ISBN-10:7505865404
去豆瓣看看 导论
0.1 研究意义
0.1.1 研究的现实意义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0.2 基本研究范畴界定
0.2.1 银行
0.2.2 银行监管
0.2.3 有效性
0.3 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和框架结构
0.3.1 主要研究方法
0.3.2 主要研究思路
0.3.3 框架结构与主要研究结论
0.4 研究的难点、突破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0.4.1 研究难点
0.4.2 研究有所突破之处
0.4.3 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1章 判断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依据与指标体系
1.1 监管效果的理论之争:公利与私利
1.1.1 公利理论综述
1.1.2 私利理论综述
1.1.3 主要启示
1.2 判断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理论依据与思路
1.2.1 基于公利效应的有效性
1.2.2 基于成本约束视角的有效性
1.2.3 基于结果的有效性与基于过程的有效性
1.3 衡量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
1.3.1 银行监管的目标体系分析
1.3.2 银行监管的具体成本研究
1.3.3 衡量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框架
1.3.4 衡量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2章 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判断
2.1 存款人利益保护指标状况
2.1.1 银行违约时,存款人获取的补偿金额
2.1.2 银行业的违规犯罪案件
2.2 银行业稳定性指标状况
2.2.1 危机指标
2.2.2 资本充足率指标
2.2.3 资产质量指标
2.2.4 流动性指标
2.3 银行业效率指标状况
2.3.1 市场占有率指标
2.3.2 收益指标
2.3.3 成本耗费指标
2.4 消费者利益保护指标状况
2.5 发展性目标指标状况
2.6 监管成本指标状况
2.6.1 直接成本状况
……
第3章 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实现力量:理论、实证与国际实践
第4章 政府监管与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第5章 银行自我约束与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第6章 市场约束与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孟艳,女,1973年9月生,山东邹城人。1991~1995年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专业为国际经济;1999~2002年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师从姜旭朝教授,专业为金融学;2003~2006年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习,师从李健教授,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6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2003年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任教。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995年以来,先后在《财政研究》、《审计研究》、《财贸经济》、《中国金融》、《农村金融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合作出版译著1部,参与编写各类著作和教材10部。
作者对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研究以公利、成本、结果三个角度为判断基点,以公利效应为银行监管的最终目标,具体分解为稳定性目标、效率性目标、公平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按照成本收益原则,首次设计了一套衡量银行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丰富了银行监管的理论并填补了定量评价有效性的空白。并以这套指标体系对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量化分析和实证检验,证明2004年以前我国银行监管在支付高额成本情况下,只是低水平地实现了各项公利目标,从而得出我国银行监管低效的基本判断。然后,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国别历史实践、国际规范四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实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归纳提出了银行监管的市场力量主导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从政府监管、银行自律和市场约束三个层面剖析了银行监管低效的根源,指出构建和完善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银行监管体系是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提出优化政府监管应以尊重、支持和互补市场力量为导向,加强银行自律,强化市场约束。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