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审计概述
1.1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1.1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1.1.2 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1.3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客观依据
1.2 审计的概念、对象和任务
1.2.1 审计的概念
1.2.2 审计的对象
1.2.3 审计的任务
1.3 审计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1.3.1 审计的性质
1.3.2 审计的职能
1.3.3 审计的作用
1.4 审计关系和审计组织形式
1.4.1 审计关系
1.4.2 审计组织形式
1.4.3 审计人员
1.5 审计的种类
1.5.1 审计分类的意义
1.5.2 审计按其主体分类
1.5.3 审计按其对象分类
1.5.4 审计按其条件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2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
2.1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2.1.1 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2.1.2 相关服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2.1.3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
2.2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2.2.1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关系
2.2.2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2.3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1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2.3.2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类型
2.3.3 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对策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3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过程
3.1 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分工
3.1.1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3.1.2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1.3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之间的关系
3.2 审计目标
3.2.1 审计总目标
3.2.2 具体审计目标的确定
3.3 审计过程
3.3.1 接受业务委托
3.3.2 计划审计工作
3.3.3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3.3.4 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3.3.5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3.4 财务报表审计的组织方式
3.4.1 循环法的概念
3.4.2 业务循环的划分
3.4.3 各循环业务的相互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4章 审计方法
4.1 审计方法概述
4.1.1 账项基础审计
4.1.2 制度基础审计
4.1.3 风险导向审计
4.2 审计的基本方法
4.2.1 资料检查法
4.2.2 实物检查法
4.3 审计抽样方法
4.3.1 审计抽样的特征
4.3.2 审计抽样的种类
4.3.3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4.3.4 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5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5.1 审计证据
5.1.1 审计证据的含义
5.1.2 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
5.1.3 审计证据的种类
5.1.4 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5.1.5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5.2 审计工作底稿
5.2.1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编制目的
5.2.2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和基本要素
5.2.3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5.2.4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6章 审计业务约定书与计划审计工作
6.1 审计业务约定书
6.1.1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含义与作用
6.1.2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
6.1.3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6.2 计划审计工作
6.2.1 计划审计工作概述
6.2.2 初步业务活动
6.2.3 总体审计策略
6.2.4 具体审计计划
6.2.5 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
6.2.6 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
6.2.7 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
6.2.8 首次接受审计委托的补充考虑
6.3 审计重要性
6.3.1 重要性的含义
6.3.2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6.3.3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6.3.4 评价错报的影响
6.4 审计风险
6.4.1 重大错报风险
6.4.2 检查风险
6.4.3 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7章 风险评估
7.1 风险评估概述
7.1.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7.1.2 对风险评估的总体要求
7.2 了解内部控制
7.2.1 内部控制的内涵与目标
7.2.2 内部控制的要素
7.2.3 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
7.2.4 内部控制的记录方法
7.3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7.3.1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7.3.2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7.3.3 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7.3.4 对风险评估的修正
本章小结
思考与实训
第8章 风险应对
第9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10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11章 存货与生产循环审计
第12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第13章 货币资金审计
第14章 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第15章 资本验证
附录一 技能训练资料
附录二 课堂讨论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