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三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史上的伟大转折
五 论陈云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六 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七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30年
八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十 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十一 六次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
十二 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
十三 30年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十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主要特征
十五 中国工业改革30年
十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立法的主要经验
十七 成绩与问题并存:中国法治在改革中曲折前行
十八 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
十九 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
二十 中国经济学研究30年
二十一 中国社会学研究30年
二十二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
二十三 中国文学研究30年
二十四 中国历史学研究30年
二十五 中国史学理论研究30年
二十六 中国民族学研究30年
第二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现实根据
五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六 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七 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和精神
八 高举旗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九 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辩证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十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
十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十三 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十五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篇 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上)
一 关于民主与普世民主的相关思考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
三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 从“瑞典模式”看欧洲社民党社会民主主义“转型”的实质
五 《共产党宣言》中的“主义之辨”及其当代意义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
六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七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八 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若于思考
九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
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
十一 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十二 通向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之路
十三 世界格局大变动与中国战略选择
十四 关于加强“世情”研究的几点看法
十五 生态文明观及其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篇 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
一 正确看待经济增速回落 搞好宏观调控
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 如何认识城市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六 我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
七 南方雪灾反映出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八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拉萨暴力事件
九 奥运会留给中国的经验绝非民族主义
十 大部制与小政府
十一 当前我国消费理论中的几个前沿问题
十二 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十三 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十四 社保改革应统筹兼顾——来自“拉美现象”的一个重要启示
十五 关于调整扶贫政策的一些建议
十六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论思考
第五篇 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下)
一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二 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学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大推进
四 以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指导宗教学研究
五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理解和构建科学理论体系
六 古巴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比较
七 战略互惠合作共赢——中日关系发展新阶段
八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新观点
九 欧洲大国民众受访者对中国的看法
十 让美国加入世界
十一 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
十二 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十三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