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首都区”——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
1.1 现有各种思路和规划的局限性
1.1.1 “环渤海”——地理上的错觉
1.1.2 “大北京”思路的局限
1.1.3 既有城市规划的缺憾
1.2 京津冀与晋陕蒙的经济和生态联系
1.2.1 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经济腹地
1.2.2 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能源保障
1.2.3 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生态屏障
1.3 “首都区”建设的基础
1.3.1 “首都区”的基本含义
1.3.2 “首都区”的功能分区
1.3.3 构建“首都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章 “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
2.1 “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和产业合作的基础
2.1.1 “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
2.1.2 “首都区”产业合作的基础
2.2 “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状况
2.2.1 京津冀与晋陕蒙资源要素流转的经济合作
2.2.2 “首都区”京津冀地区空间范围的产业转移
2.2.3 “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提高
2.2.4 “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共享
2.3 “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晋陕蒙与京津冀产业合作单
2.3.2 京津冀产业同构依然严重
2.3.3 区域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创新带动作用有限
2.3.4 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
2.3.5 区域空间产业融合重点地区选择缺失
2.4 “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机理分析
2.4.1 产业空间再造机理
2.4.2 产业空间再造基础
2.4.3 产业空间再造的方式
2.5 促进“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的举措
2.5.1 把握“首都区”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
2.5.2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产业空间调整
2.5.3 产业空间再造的突破口
2.5.4 按照共享资源提供递进的逻辑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2.5.5 从整体区域出发谋划首都区未来产业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第3章 “首都区”聚集与扩散效应分析
3.1 现有贫困城市和贫困带问题
3.1.1 京津冀的聚集与扩散
3.1.2 环京津贫困带的特点
3.1.3 环京津贫困城市及贫困问题原因
3.1.4 贫困带对京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2 京津发展与生态保障问题
3.2.1 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
3.2.2 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3.2.3 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2.4 京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障
3.3 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的协调
3.3.1 简要的理论回顾
3.3.2 京津的聚集效应分析
3.3.3 京津地区的扩散效应分析
3.3.4 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协调发展
3.4 生态补偿问题
3.4.1 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3.4.2 生态补偿与其影响因素
3.4.3 生态补偿的可行性措施
3.5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问题
3.5.1 生态建设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3.5.2 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布局
3.6 产业发展对贫困带的带动作用
3.6.1 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
3.6.2 京津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策略
参考文献
第4章 “首都区”城市群结构特点与功能定位
4.1 “首都区”城市群发展概况,
4.1.1 国内三大城市群比较
4.1.2 “首都区”城市群现状与动态变化
4.1.3 “首都区”各城市概况
4.2 “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
4.2.1 “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4.2.2 “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3 “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
4.3.1 “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展望
4.3.2 “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第5章 “首都区”内各区域交通和物质流分析
5.1 “首都区”综合交通格局
5.1.1 “首都区”各类交通基础
5.1.2 首都区交通联系现状
5.2 “首都区”交通承载力分析
5.2.1 “首都区”的产业基础
5.2.2 “首都区”交通流分析
5.3 “首都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5.3.1 物质流分析理论基础
5.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5.3.3 “首都区”物质流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首都区”能源流动分析
6.1 “首都区”石油流动分析
6.1.1 京津冀地区石油需求分析
6.1.2 京津冀地区石油供给分析
6.1.3 主要油源地——陕西省的石油供给能力分析
6.2 “首都区”煤炭流动分析
6.2.1 京津冀地区煤炭需求分析
6.2.2 京津冀地区煤炭供给分析
6.2.3 主要煤炭来源地——晋蒙两地供给能力分析
6.3 “首都区”天然气流动分析
6.3.1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需求
6.3.2 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给
6.3.3 主要气源地——长庆气区供给能力分析
6.4 优化“首都区”能源供求平衡的对策
6.4.1 “首都区”石油供求平衡分析
6.4.2 “首都区”煤炭供求平衡分析
6.4.3 “首都区”天然气供求平衡分析
6.4.4 优化“首都区”能源平衡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7章 “首都区”生态环境分析
7.1 “首都区”的生态背景
7.1.1 地形地貌特征
7.1.2 气候特征
7.1.3 植被和土壤分布
7.2 “首都区”的水资源
7.2.1 海河水系与“首都区”水资源格局
7.2.2 “首都区”水环境问题
7.3 “京津风沙源”治理
7.3.1 “首都区”的沙尘暴
7.3.2 京津风沙源区
7.3.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
7.4 “首都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章 晋陕蒙宁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8.1 晋陕蒙宁能矿资源特征
8.1.1 研究区域界定
8.1.2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分布地理地质特征
8.1.3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自然属性
8.1.4 能源资源产业属性
8.1.5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特征
8.2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8.2.1 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基础
8.2.2 煤炭基地建设
8.2.3 油气田开发和建设
8.2.4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8.2.5 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8.3 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
8.3.1 资源开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8.3.2 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以榆林市为例
8.4 能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8.4.1 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化工原料基地
8.4.2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8.5 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8.5.1 能源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
第9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第10章 滨海新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第11章 国外“首都区”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第12章 “首都区”建设:历程、思路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