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第三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方面
二、治疗方面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六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和募穴
四、八脉交会穴
五、八会穴
六、郄穴
七、下合穴
八、交会穴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一、任脉
二、督脉
三、冲脉、带脉
四、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第三节 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络——列缺
二、手少阴络——通里
三、手厥阴络——内关
四、手阳明络——偏历
五、手太阳络——支正
六、手少阳络——外关
七、足太阳络——飞扬
八、足少阳络——光明
九、足阳明络——丰隆
十、足太阴络——公孙
十一、足少阴络——大钟
十二、足厥阴络——蠡沟
十三、任脉之络——鸠尾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第四节 奇穴
一、头颈部
二、躯干部
三、四肢部
思考题
第二篇针法灸法
第一章 毫针
第一节 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保藏
一、毫针的构造
二、毫针的规格
三、保藏
第二节 针刺练习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针具
二、选择体位
三、消毒
第四节 毫针刺法
二、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三、行针与得气
四、针刺补泻
五、留针与出针
第五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
附创伤性气胸
思考题
第二章 灸法
第一节 常用灸法
一、艾灸
二、其他灸法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
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二、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第三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顺序
二、灸法的补泻方法
三、施灸的禁忌
四、灸后处理
附拔罐法
思考题
第三章 其他疗法
第一节 三棱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火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电针
一、应用器材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 穴位注射
一、针具和药物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七节 耳针
一、耳郭表面解剖
二、耳郭与经络脏腑
三、耳穴的分布
四、常用耳穴定位和主治
五、耳针的应用
第八节 头针
一、刺激区的部位及主治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思考题
第三篇针灸治疗
第一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调和阴阳
二、扶正祛邪
三、疏通经络
第二节 针灸的治疗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标与治本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五、局部与整体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
一、配穴原则
附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二、特定穴的应用
思考题
第二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症
一、中风
二、感冒
三、咳嗽
四、哮喘
五、呕吐
六、呃逆
七、泄泻
八、便秘
九、脱肛
十、癃闭
十一、淋证
十二、遗精
十三、阳痿
十四、不寐
十五、癫狂
十六、痫证
十七、眩晕
十八、头痛
十九、胃痛
二十、腰痛
二十一、痹证
二十二、痿证
二十三、面瘫
二十四、坐骨神经痛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妇科、儿科病症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三、滞产
四、乳少
五、胎位不正
六、遗尿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病症
一、瘾疹
二、肠痈
三、痔疮
四、扭伤
五、耳鸣、耳聋
六、咽喉肿痛
思考题
附篇[常用针灸歌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