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四、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六、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形体与官窍
一、形体
二、官窍
第三节 神与志
一、神
二、志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精的关系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
四、血与精的关系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
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命名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分布规律
四、表里配合
五、流注次序
六、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系作用
二、感传作用
三、濡养作用
四、调节作用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一、体质的含义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
四、体质的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
五、体质与治护
六、体质与养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虫兽伤
三、寄生虫
四、医源因素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五、脏腑病机
六、经络病机
七、内生五邪
第三节 疾病演变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第一节 养生原则
一、养生的意义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二、中医治疗观
三、基本治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一、康复的意义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附一 实验指导
实验一 阳证与阴证的实验观察
实验二 气的推动作用的实验观察
实验三 寒热对血行影响的实验观察
实验四 电脑多媒体人体经络模型的观察
实验五 人体经络显性感传的实验观察
实验六 中医体质类型的测定
实验七 寒邪与热邪致病特点的实验观察
实验八 饮食偏嗜致病的实验观察
实验九 七情性格倾向与疾病关系的调查
附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