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代理与国有银行信用风险
作者:米运生著
出版: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6
丛书:华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系列丛书
页数:503
定价:46.00 元
ISBN-13:9787501780853
ISBN-10:7501780854
去豆瓣看看 序言
内容提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代理问题与转轨进程中的国有银行信用风险
0.2 基本范畴解说
0.2.1 风险
0.2.2 信用
0.2.3 信用的经济功能
0.2.4 信用风险
0.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机制文献评述
0.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银行视角:信用脆弱性与银行脆弱性
0.3.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企业视角:企业违约率的宏观模型
0.3.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企业家能力视角:银行经理的风险管理能力
0.3.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代理理论视角
0.3.5 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
0.4 创新之处与结构安排
0.4.1 创新之处
0.4.2 结构安排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标准模型:基于代理冲突的分析视角
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简介
1.1.1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演变简史
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从风险分析到风险评级
1.2.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
1.2.2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识别
1.2.3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
1.2.4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级
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基本菜单
1.3.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回避
1.3.2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自留
1.3.3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
1.3.4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散
1.3.5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文化
1.4 代理冲突下的商业银沂信用风险:一般理论分析
1.4.1 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4.2 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冲突
1.4.3 代理冲突下的激励机制:代理激励理论
1.4.4 代理激励理论:实证分析的结果
1.4.5 代理激励理论的启发
1.5 商业银行代理信用风险的标准模型
1.5.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失灵
1.5.2 商业银行代理冲突及其信用风险含义
1.5.3 商业银行代理冲突下的激励机制:理论与实证
1.5.4 商业银行代理信用风险的标准模型:单时期模型
2 所有权安排与国有银行代理信用风险
3 信息不充分下的贷款决策与国有银行代理信用风险
4 信息不对称、显性激励与国有银行代理信用风险
5 代理冲突、隐性激励与国有银行代理信用风险
6 基于信息的金融微观规制与国有银行代理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米运生,男,经济学博士,讲师。197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供职于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银行理论、信用风险管理、金融体制改革等。现主持两项省部级课题,参与一项国家级和三项省部级课题,并接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委托课题10余项。先后在《财贸经济》等经济类、金融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著作20余篇。论文《论西南地区的金融赶超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问题探索》,200003)获云南省第六次(1999~200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但“拙劣管理”或“技巧不足”则使之遭遇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风险形态,也是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源配置体制逐渐从行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并由此开始了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但是,中国并没有按照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的理论所提供的建议首先进行金融市场化、自由化改革。在转轨早期,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消灭了基本功能的银行体系逐渐恢复。基于维持体制内增长、补充弱化的财政之动员储蓄功能等考虑,中国选择了一个金融约束的金融发展战略。一方面国有银行制度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制度安排。国有银行制度下.政府通过信贷配给、利率控制、高额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方法干预信贷配置。这种“约束式”的金融体制在动员储蓄、恢复金融体系功能、推进经济货币化、完善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信贷配置过程中的政治干预、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业务混合、国有产权下银行预算约束等因素降低了信贷配置效率。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