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一、编写思想与特色
二、《中医学》教材内容组织
第一章 导读
第一节 中医药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中医学发展的人文背景
(一) 阴阳五行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三) 天人合一对中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一) 自然界的恒动观
(二) 生命活动的恒动观
第三节 中医学的逻辑思维
一、比较与分类
二、归纳与演绎
三、分析与综合
第四节 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重新认识,调整提高
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 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组织结构
(二) 说明生理功能
(三) 说明病理变化
(四) 指导疾病诊断
(五) 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抽象特性
三、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二) 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 指导疾病诊断
(四) 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节 精气学说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三者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一) 心
(二) 肺
(三) 脾
(四) 肝
(五) 肾
二、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三、奇恒之腑
(一) 脑
(二) 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纵横向联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二) 脏与腑的关系
(三) 腑与腑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一) 气的基本概念
(二) 气的生成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运动
(五) 气的分类
二、血
(一) 血的基本概念
(二) 血的生成
(三) 血的功能
(四) 血的运行
三、津液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 津液的功能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 气与血的关系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 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一) 经脉
(二) 络脉
(三) 连属部分
(四) 络属脏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类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三、奇经八脉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疾病诊断
(三) 指导临床治疗
(四) 预防疾病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一) 六淫
(二) 疠气
二、内伤病因
(一) 内伤七情
(二) 饮食
(三) 劳逸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 痰饮
(二) 瘀血
(三) 结石
四、其他病因
(一) 外伤
(二) 虫兽伤
(三) 寄生虫
(四) 中毒
(五) 医过及先天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一) 正邪相争与发病
(二)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四)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 阴阳失调与发病
(二)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三)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三、气机失常
(一) 气滞
(二) 气逆
(三) 气陷
(四) 气闭
(五) 气脱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一、诊法的基本原理
(一) 司外揣内
(二) 见微知著
(三) 以常衡变
二、诊法的运用原则
(一) 整体审察
(二) 四诊合参
(三) 病证结合
第二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一) 望神
(二) 望色
(三) 望形体
(四) 望动态
二、局部望诊
(一) 望头面
(二) 望五官
(三) 望颈项躯体
(四) 望皮肤
(五) 望毛发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五、望舌
(一) 望舌质
(二) 望舌苔
(三) 望舌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四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小儿及妇女
第五节 切诊
……
第七章 辩证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九章 中药
第十章 方剂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
第十二章 非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