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第一节 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实验动物的概念
二、实验用动物分类
三、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内容
四、实验动物科学的支持学科
第二节 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三、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生物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实验动物在相关领域广泛应用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福利
一、实验动物福利的特点与概念
二、各国实验动物福利存在的问题
三、实验动物的痛苦与舒适的指标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遗传分类及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与动物学分类
第二节 细胞学和遗传学基础知识
一、体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
三、性染色体与性别
四、遗传的物质基础
五、基因
第三节 实验动物群体遗传组成
一、表型频率、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二、Hardy-Weinberg定律
三、影响平衡的因素
第四节 近交系动物
一、基本概念
二、命名
三、特殊近交系类型
四、近交系动物的特征
第五节 封闭群动物
一、基本概念
二、命名
三、封闭群动物的特征及应用
第六节 杂交群动物
一、基本概念
二、命名
三、杂交一代动物的特征及应用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质量控制
一、实验动物的繁殖方法
二、实验动物的遗传学质量监测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
第一节 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实验动物分类
一、普通级动物
二、清洁动物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四、无菌动物
第二节 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
第三节 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一、病毒性疾病
二、细菌性疾病
三、真菌病
四、寄生虫病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与隔离措施
一、实验动物的防疫原则
二、平时的预防措施
三、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四、消毒措施
五、隔离措施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检测要求
二、检测程序
三、检测方法
四、检测规则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
第一节 营养对实验动物的作用
一、蛋白质
二、脂肪
三、碳水化合物
四、维生素
五、矿物质
六、水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标准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二、制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
三、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种类
四、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五、实验动物饲养标准
第三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控制
一、饲料的种类
二、饲料质量管理的内容
三、配合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四、饲料的消毒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概述
一、实验动物环境定义
二、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三、主要环境因素的构成
第二节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理化因素
三、居住因素
四、生物因素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环境的国家标准
第六章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
第一节 实验动物设施概述
第二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基本要求
第四节 小型独立实验动物设备
第七章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运行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运行管理
第二节 屏障设施人员管理
第三节 屏障设施动物的管理
第八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第一节 小鼠
第二节 大鼠
第三节 仓鼠
第四节 豚鼠
第五节 家兔
第六节 犬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
第八节 猫
第九节 小型猪
第十节 禽类
第十一节 其他实验(用)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九章 特种实验动物
第十章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第十一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第十二章 医学研究中动物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