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中医五官科学

目 录内容简介
目录序编写说明上篇1 中医耳鼻 咽喉 口腔科学发展简史(3)2 耳科学(9)2.1 耳科学概述(9)2.1.1 耳的应用解剖(9)2.1.2 耳的生理功能(15)2.1.3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7)2.1.4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19)2.1.5 耳病的辨病与辨证要点(21)2.1.6 耳病的治疗概要(23)2.2 耳科疾病(27)2.2.1 耳疖(27)2.2.2 耳疮(29)2.2.3 旋耳疮(32)2.2.4 异物入耳(34)2.2.5 耵耳(36)2.2.6 耳胀耳闭(38)2.2.7 脓耳(42)2.2.8 脓耳变证(46)2.2.9 耳鸣耳聋(51)2.2.10 耳眩晕(55)3 鼻科学(59)3.1 鼻科学概述(59)3.1.1 鼻的应用解剖(59)3.1.2 鼻的生理功能(63)3.1.3 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65)3.1.4 鼻病的病因病机概述(67)3.1.5 鼻病的辨病与辨证要点(69)3.1.6 鼻病的治疗概要(72)3.2 鼻科疾病(75)3.2.1鼻疔(75)3.2.2 鼻疳(77)3.2.3 伤风鼻塞(79)3.2.4 鼻窒(82)3.2.5 鼻槁(85)3.2.6 鼻鼽(88)3.2.7 鼻渊(91)3.2.8 鼻息肉(94)3.2.9 鼻衄(97)3.2.10 鼻腔异物(100)4 咽喉科学(103)4.1 咽喉科学概述(103)4.1.1 咽喉的应用解剖(103)4.1.2 咽喉的生理功能(106)4.1.3 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08)4.1.4 咽喉病的病因病机概述(110)4.1.5 咽喉病的辨病与辨证要点(112)4.1.6 咽喉病的治疗概要(114)4.2 咽喉科疾病(117)4.2.1 急喉痹(117)4.2.2 慢喉痹(120)4.2.3 急乳蛾(122)4.2.4 慢乳蛾(125)4.2.5 喉痈(127)4.2.6 梅核气(129)4.2.7 急喉蛾(132)4.2.8 急喉风(134)4.2.9 幔喉喑(137)4.2.10 异物梗喉(140)5 口腔科学(142)5.1 口腔科学概述(142)5.1.1 口腔的应用解剖(142)5.1.2 口腔的生理功能(148)5.1.3 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49)5.1.4 口腔病的病因病机概述(151)5.1.5 口腔病的辨病与辨证要点(153)5.1.6 口腔病的治疗概要(155)5.2 口腔科疾病(158)5.2.1 牙痛(158)5.2.2 龋齿(161)5.2.3 牙痈(163)5.2.4 牙咬痈(165)5.2.5 牙宣(167)5.2.6 口疮(169)5.2.7 口糜(173)6 耳鼻咽喉口腔的常用检查法(176)6.1 耳的常用检查法(176)6.1.1 外耳检查法(176)6.1.2 耳镜检查法(177)6.1.3 咽鼓管检查法(177)6.1.4 X线检查法(178)6.1.5 听力检查法(179)6.1.6 前庭功能检查法(180)6.2 鼻的常用检查法(181)6.2.1 外鼻的检查法(181)6.2.2 鼻前庭的检查法(181)6.2.3 鼻腔的检查法(181)6.2.4 鼻窦的检查法(183)6.2.5 噢觉检查(184)6.3 咽喉的常用检查法(184)6.3.1 咽部检查法(184)6.3.2 鼻咽部检查法(185)6.3.3 喉咽部检查法(185)6.3.4 直接喉镜检查法(185)6.3.5 纤维喉镜检查(185)6.3.6 喉动态镜检查(186)6.3.7 喉X线检查(186)6.4 口腔的常用检查法(186)附 中医耳鼻 咽喉口齿部位名称对照表(187)下篇7 中医眼科学发展史(191)7.1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191)7.2 奠基时期(隋唐时期)(192)7.3 独立发展时期(宋元时期)(193)7.4 兴盛时期(明朝~清朝鸦片战争以前)(194)7.5 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195)8 眼的解剖与生理(197)8.1 眼球(197)8.1.1 眼球壁(197)8.1.2 眼内容物(201)8.2 视路(202)8.2.1 视神经(202)8.2.2 视交叉(203)8.2.3 视束(203)8.2.4 外侧膝状体(203)8.2.5 视放射(203)8.2.6 视皮质(203)8.3 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204)8.3.1 眼睑(204)8.3.2 结膜的分布结构(205)8.3.3 泪器(205)8.3.4 眼外肌(207)8.3.5 眼眶(207)8.4 眼的血液循环与神经支配(208)8.4.1 血液循环(208)8.4.2 神经支配(209)8.5 中医古代对眼解剖生理功能的认识(209)9 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11)9.1 眼与脏腑的关系(211)9.1.1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211)9.1.2 眼与肝、胆的关系(212)9.1.3 眼与脾、胃的关系(212)9.1.4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213)9.1.5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213)9.1.6 眼与二焦的关系(214)9.2 眼与经络的关系(214)9.2.1 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215)9.2.2 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215)9.2.3 眼与经筋的关系(216)10 病因病机(217)10.1 病因(217)10.1.1 六淫(217)10.1.2 疠气(218)10.1.3 七情内伤(219)10.1.4 饮食不节(219)10.1.5 过劳(219)10.1.6 眼外伤(219)10.1.7 其他因素(219)10.2 病机(219)10.2.1 外感病机(219)10.2.2 内伤病机(220)11 眼科诊断概要(223)11.1 眼科诊法(223)11.1.1 问诊(223)11.1.2 视功能检查(225)11.1.3 一般检查(229)11.1.4 检眼镜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233)11.1.5 眼科其他检查(237)11.2 眼科辨证法(237)11.2.1 五轮辨证法(238)11.2.2 眼病症状辨证法(240)11.2.3 眼内病变辨证法(242)12 眼科治疗法(245)12.1 内治法(245)12.1.1 疏风清热法(245)12.1.2 祛风散寒法(245)12.1.3 泻火解毒法(246)12.1.4 滋阴降火法(246)12.1.5 祛湿法(246)12.1.6 止血法(246)12.1.7 活血化瘀法(247)12.1.8 软坚散结法(247)12.1.9 疏肝理气法(247)12.1.10 补益法(247)12.1.11 退翳明目法(248)12.2 外治法(248)12.2.1 一般外治法(248)12.2.2 其他外治法(250)12.3 其他疗法(250)12.3.1 针灸疗法(250)12.3.2 常用手术疗法(250)13 眼病的护理与预防(251)13.1 眼病的护理(253)13.1.1 辨证施护,认真负责(253)13.1.2 对高龄眼病患者的护理(253)13.1.3 眼部护理(254)13.1.4 饮食护理(254)13.1.5 燕服药物的方法(254)13.2 眼病的预防(254)13.2.1 饮食规律,起居有常(255)13.2.2 避免时邪,调和七情(255)13.2.3 讲究卫生,保护视力(255)13.2.4 注意安全,防止外伤(255)14 眼睑病(256)14.1 针眼(256)14.1.1 病因病机(257)14.1.2 临床表现(257)14.1.3 诊断依据(257)14.1.4 辨证论治(257)14.1.5 其他疗法(258)14.2 胞生痰核(259)14.2.1 病因病机(259)14.2.2 临床表现(259)14.2.3 诊断依据(259)14.2.4 辨证论治(260)14.2.5 其他疗法(260)14.3 睑弦赤烂(261)14.3.1 病因病机(261)14.3.2 临床表现(261)14.3.3 诊断依据(262)14.3.4 辨证论治(262)14.3.5 其他疗法(263)14.4 椒疱(263)14.4.1 病因病机(263)14.4.2 临床表现(263)14.4.3 诊断依据(264)14.4.4 沙眼分期(264)14.4.5 并发症及后遗症(265)14.4.6 辨证论治(265)14.4.7 其他疗法(266)14.5 上胞下垂(266)14.5.1 病因病机(266)14.5.2 临床表现(267)14.5.3 诊断依据(267)14.5.4 辨证论治(267)14.5.5 其他疗法(268)15 两眦病(269)15.1 冷泪症(269)15.1.1 病因病机(270)15.1.2 临床表现(270)15.1.3 诊断依据(270)15.1.4 辨证论治(270)15.1.5 其他疗法(271)15.2 漏睛(272)15.2.1 病因病机(272)15.2.2 临床表现(272)15.2.3 诊断依据(272)15.2.4 辨证论治(272)15.2.5 其他疗法(273)15.3 漏睛疮(274)15.3.1 病因病机(274)15.3.2 临床表现(274)15.3.3 诊断依据(274)15.3.4 辨证论治(275)15.3.5 其他疗法(275)15.4 裔肉攀睛(276)15.4.1 病因病机(276)15.4.2 临床表现(276)15.4.3 诊断依据(276)15.4.4 辨证论治(277)15.4.5 其他疗法(278)16 白睛病(2
目 录内容简介
《中医五官科学》是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中的一种,主要论述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及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医五官科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