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非均衡经济研究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一、非均衡理论的由来
二、非均衡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三、宏观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四、非均衡理论在计划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五、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意义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
尔拉斯均衡经济的效率考察
一、方法论
二、模型
三、模型的分析与结论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
一、模型的背景和假定
二、计划总供给和计划配置
三、非计划生产部门不同的供给水平
四、转轨时期总需求的形成
五、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均衡和非均衡
第二篇 中国国有企业与转轨经济研究
关于中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
二、转轨时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条件
中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
一、国有工业企业隐性失业的性质分析及其测算
二、国有企业绩效及隐性失业的互相影响
三、总结及政策建议
附录 对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住房补贴的估计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一、制度替代还是制度革新
二、私有化的误区
三、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
四、几点结论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一、技术创新对二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收入分配对二元经济转型的重要影响
三、对当前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启示
四、政策建议
重新审视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出路
一、引言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垄断程度上升,影响市场体系的发育
三、国有企业垄断是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内外结构失衡的深
层次原因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困境催生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倒逼”机制
五、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向
第三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一:城市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
一、考察经济动态效率的基本理论模型
二、q-国经济动态效率的实证考察
三、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原因探析
四、对中国经济摆脱动态无效的一些思考
1987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
一、引言
二、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总体变化
三、各地区产业间就业分布的变化情况
四、进一步的证据:制造业产值构成的地区特征
五、结论
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经济增长的方式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
三、经济转轨基本到位情况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四、简单的结论和建议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理解本轮经济波动
三、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与巨大发展潜力
四、结论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
一、全球化的“得”与“失”
二、资本原则与劳动原则的矛盾
三、单一的经济效率原则与多元政治和文化诉求的矛盾
四、全球化需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协调机制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
一、融资结构改革的理论研究
二、融资合同的效率比较
三、融资结构和效率:亚洲地区的视角
四、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
五、结论与展望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
一、2008年:新的历史起点
二、2008年中国经济:问题何在
三、中国经济未来之路:融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一体
四、金融、政府与公共服务领域:坚持改革与开放
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一、1997年起中国经济已经由资源约束型经济变成需求约束型经济
……
第四篇 宏观经济研究专题二:消费、储蓄与耐用品
第五篇 就业理论研究
第六篇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第七篇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