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前言
第1章 听觉场景的分析和合成
Jens Blauert
1.1 引言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通信技术的经典范例
1.1.3 经典传输链的分离
1.2 听觉场景分析
1.2.1 质量的识别和评价
1.2.2 “鸡尾酒会处理”
1.2.3 典型结果
1.3 听觉场景的合成
1.3.1 双耳房间模拟
1.3.2 虚拟环境发生
1.4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听觉通信进化中的适应性
Georg Klump
2.1 引言
2.2 发送器的适应性
2.3 处理传输通道的特性
2.4 接收器的适应性
2.4.1 听觉非线性和增益控制机制
2.4.2 频率选择性
2.4.3 声音定位
2.5 听觉场景分析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人类外围听觉器官的功能性观察
Herberr Hudde
3.1 引言
3.2 耳蜗
3.3 耳道和中耳
3.4 到耳蜗的直接骨传导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双耳听觉的建模
Jonas Braasch
4.1 引言
4.2 人的双耳线索分析
4.3 双耳线索的计算分析
4.3.1 外围听觉系统的模拟
4.3.2 耳间时间差
4.3.3 耳间声级差
4.3.4 单耳线索
4.4 判决过程
4.4.1 偏侧性模型
4.4.2 加权函数
4.4.3 定位模型
4.5 检测算法
4.6 多声源场景下的定位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媒体应用背景下的视听交互作用
Armin Kohlrausch,Stevenvande Par
5.1 引言
5.2 视听刺激中空间一时间交互作用的基本观察
5.2.1 允许多重解释的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
5.2.2 错觉交互作用的影响
5.2.3 时间-速率差异
5.2.4 空间差异
5.3 跨模态对听觉视觉注意力的影响
5.4 听觉和视觉语音感知
5.5 听觉视觉刺激的感觉质量
5.6 对AV刺激时间不同步的灵敏度
5.6.1 简单刺激中感觉的时间关系
5.6.2 视频再现的异步检测和质量退化
5.6 -3AV延迟具有不对称灵敏度的一种解释
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心理声学和声品质
Hugo Fastl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随机存取”排序程序
6.2.2 语义差别
6.2.3 类别划分
6.2.4 幅度估计
6.3 心理声学量的建模
6.3.1 响度
6.3.2 尖锐度
6.3.3 粗糙度
6.3.4 起伏强度
6.3.5 综合度量
6.4 声品质
6.5 声音的意义
6.6 品牌形象
6.7 视听交互作用
6.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人-机器语音传输的质量
Sebastian Moller
7.1 引言
7.1.1 电话网络中的语音传输
7.1.2 质量和服务质量
7.2 电话上人-人交互的质量状况
7.2.1 人-人交互中质量状况的分类法
7.2.2 人-人交互中传输通道的影响
7.2.3 人-人交互中服务和背景因素的影响
7.3 电话通道上人-机交互的质量状况
7.3.1 人-机交互中质量状况的分类法
7.3.2 应用例子
7.4 质量的评价和预测
7.4.1 人-人交互的评价方法
7.4.2 人-机交互的评价方法
7.4.3 人-人交互的质量预测
7.4.4 人-机交互的质量预测
7.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给声音赋予意义——产品声音设计背景下的符号学
Ute Jekosch
8.1 引言
8.2 产品的声音和符号学
8.3 作为符号的声音
8.4 符号学
8.5 符号
8.6 指号过程的内涵及指号过程的发生
8.6.1 指号过程的规则
8.6.2 试验图式的类型
8.7 符号的功能
8.8 符号学和产品声音设计之间的联系
8.9 产品声音的指号过程
8.9.1 主导的图式和格式塔感觉
8.9.2 在创建背景下指号过程的模式
8.10 产品声音设计取得的结论
8.11 创新和常规之间的声学设计
8.1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双耳技巧——录音、合成和再现的基本方法
Dorte Hammershoi, Henrik Moller
9.1 引言
9.1.1 结构
9.2 理论
9.2.1 声音传输的模型
9.2.2 完善的录音和回放链的校准
9.2.3 个体之间的变化
9.3 耳机再现
9.3.1 耳机的传输函数
9.3.2 压力分配
9.3.3 耳机均衡
9.3.4 双耳录音的预均衡
9.4.双耳录音的性能
9.4.1 定位实验
9.4.2 非个别人的录音
9.4.3 人工头
……
第10章 助听技术
第11章 听觉虚拟环境
第12章 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
第13章 语音的产生——声学、模型和应用
第14章 针对高质量和低数据率的语音和音频编码
通信声学英汉词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