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手术学(第2版)

1 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简史
2 心脏大血管的应用解剖
2.1 心包
2.1.1 心包斜窦
2.1.2 心包横窦
2.1.3 心包隐窝
2.1.4 房间沟
2.1.5 界沟
2.2 心脏和大血管
2.2.1 右心房
2.2.2 右心室
2.2.3 左心房
2.2.4 左心室
2.2.5 大血管
2.3 心脏支架
2.3.1 右纤维三角
2.3.2 左纤维三角
2.4 心肌结构
2.4.1 心房肌肉
2.4.2 心室肌肉
2.5 心脏瓣膜
2.5.1 二尖瓣
2.5.2 三尖瓣
2.5.3 主动脉瓣
2.5.4 肺动脉瓣
2.6 冠状循环
2.6.1 冠状动脉
2.6.2 冠状静脉
2.7 心脏传导系统
2.7.1 窦房结
2.7.2 结间束
2.7.3 房室结区
2.7.4 房室结
2.7.5 房室束
2.8 胸部切口
2.8.1 胸部正中切口
2.8.2 胸部前外侧切口
2.8.3 左胸后外侧切口
2.8.4 横断胸骨双侧开胸切口
2.8.5 胸壁微创切口
3 心脏大血管的病理解剖
3.1 胸外心脏异位
3.2 心脏异位
3.3 轴向分类
3.3.1 左位心
3.3.2 右位心
3.3.3 中位心
3.4 序贯性心腔定位和节段分析
3.4.1 心房与内脏关系
3.4.2 房一室连接类型
3.4.3 心室动脉连接
3.5 Van Praagh字标命名法
3.5.1 心脏三个节段符号及其含义
3.5.2 房室连接模式及Van Praagh字标表达
3.5.3 心室一大动脉连接模式及Van Praagh字标表达
3.5.4 复杂心脏畸形标志方法举例
3.6 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3.6.1 单一房室结
3.6.2 两个房室结
3.6.3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阻滞
3.6.4 房室传导旁路
4 心脏大血管病理生理
4.1 心脏结构与功能关系
4.2 心脏容量负荷与压力负荷的变化
4.2.1 容量负荷加重
4.2.2 压力负荷加重
4.2.3 混合性负荷加重
4.2.4 心室对容量负荷过重的代偿
4.2.5 心室对压力负荷过重的代偿
4.3 心室重塑
4.3.1 心肌细胞的变化
4.3.2 心肌细胞外基质变化
4.3.3 心室形态的变化
4.4 肺循环的病理生理
4.4.1 肺动脉高压分类
4.4.2 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病理
4.5 心力衰竭的循环动力学
5 麻醉
5.1 麻醉前评估和准备
5.1.1 麻醉前评估
5.1.2 麻醉前准备
5.2 麻醉药物
5.2.1 静脉麻醉药
5.2.2 吸入麻醉药
5.2.3 肌肉松弛药
5.3 监测
5.3.1 常规监测项目
5.3.2 供选用的监测项目
5.4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
5.4.1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
5.4.2 法洛四联症
5.4.3 右室双出口
5.4.4 三尖瓣下移畸形
5.4.5 传统改良Fontan手术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5.4.6 新生儿和婴儿手术
5.5 心脏瓣膜病手术的麻醉
5.5.1 二尖瓣狭窄
5.5.2 二尖瓣关闭不全
5.5.3 主动脉瓣狭窄
5.5.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6 冠心病手术的麻醉
5.7 胸主动脉手术的麻醉
5.7.1 胸主动脉瘤手术
5.7.2 Bentall手术
5.8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的麻醉
5.8.1 供者的处理
5.8.2 受者的处理
6 心血管外科专用器械
6.1 心血管外科通用器械
6.1.1 高速电动胸骨锯
6.1.2 胸骨撑开器
6.1.3 无损伤组织镊
6.1.4 持针钳
6.1.5 心房拉钩
6.1.6 心室拉钩
6.1.7 大血管游离钳
6.1.8 无损伤血管钳
6.1.9 动脉导管钳闭器
6.1.10 二尖瓣扩张器
6.1.11 精细心脏手术剪
6.1.12 心内吸引头
6.1.13 微创手术器械
6.2 心血管外科特殊手术器械
6.2.1 儿童先心病手术器械
6.2.2 婴幼儿心血管手术器械
6.2.3 瓣膜成形术器械
6.2.4 瓣膜置换手术器械
6.2.5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器械
7 心脏与血管修复的人造代用品
7.1 补片
7.1.1 涤纶补片
7.1.2 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
7.1.3 生物材料补片
7.2 人造血管
7.2.1 涤纶人造血管
7.2.2 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
7.2.3 生物血管
7.3 带瓣管道
7.3.1 右心带瓣管道
7.3.2 左心带瓣管道
7.4 人造心脏瓣膜
7.4.1 机械瓣膜
7.4.2 生物瓣
7.5 人造瓣环
7.5.1 Carpentier人造瓣环
7.5.2 弹性人造瓣环
7.6 心血管手术缝线
7.6.1 吸收缝线
7.6.2 非吸收性缝线
7.6.3 钢丝—缝针
8 体外循环
9 心肌保护
10 辅助循环
11 围手术期处理
12 心脏创伤
13 胸内大血管创伤
14 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
15 先天性心包缺损
16 心包囊肿和肿瘤
17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18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19 动脉导管未闭
20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21 主动脉缩窄
22 主动脉弓中断
23 先天性血管环
24 左室流出道梗阻
25 左心室发育不全综合征
26 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症
27 主动脉窦瘤破裂
28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
29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3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31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
32 腔静脉连接异常
33 右心室流出道梗阻
34 房间隔缺损
35 三房心
36 房室隔缺损
37 肺静脉异位连接
38 室间隔缺损
39 法洛四联症
40 双腔右心室
41 心室双出口
42 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
43 解剖性矫正大动脉异位
44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45 永存动脉干
46 三尖瓣闭锁
47 Ebstein心脏畸形
48 心室双入口
49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50 后天性二尖瓣狭窄
51 二尖瓣关闭不全
52 主动脉瓣狭窄
53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4 三尖瓣疾病
55 心脏联合瓣膜病
56 感染性心内膜炎
57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
58 冠状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59 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60 心脏黏液瘤
61 心脏肉瘤与心脏转移性肿瘤
62 胸主动脉瘤
63 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
64 多发性大动脉炎
65 上腔静脉综合征
66 肺动脉栓塞
67 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
68 心脏起搏器的治疗
69 心脏移植
70 心肺联合移植术
汉英索引
2 心脏大血管的应用解剖
2.1 心包
2.1.1 心包斜窦
2.1.2 心包横窦
2.1.3 心包隐窝
2.1.4 房间沟
2.1.5 界沟
2.2 心脏和大血管
2.2.1 右心房
2.2.2 右心室
2.2.3 左心房
2.2.4 左心室
2.2.5 大血管
2.3 心脏支架
2.3.1 右纤维三角
2.3.2 左纤维三角
2.4 心肌结构
2.4.1 心房肌肉
2.4.2 心室肌肉
2.5 心脏瓣膜
2.5.1 二尖瓣
2.5.2 三尖瓣
2.5.3 主动脉瓣
2.5.4 肺动脉瓣
2.6 冠状循环
2.6.1 冠状动脉
2.6.2 冠状静脉
2.7 心脏传导系统
2.7.1 窦房结
2.7.2 结间束
2.7.3 房室结区
2.7.4 房室结
2.7.5 房室束
2.8 胸部切口
2.8.1 胸部正中切口
2.8.2 胸部前外侧切口
2.8.3 左胸后外侧切口
2.8.4 横断胸骨双侧开胸切口
2.8.5 胸壁微创切口
3 心脏大血管的病理解剖
3.1 胸外心脏异位
3.2 心脏异位
3.3 轴向分类
3.3.1 左位心
3.3.2 右位心
3.3.3 中位心
3.4 序贯性心腔定位和节段分析
3.4.1 心房与内脏关系
3.4.2 房一室连接类型
3.4.3 心室动脉连接
3.5 Van Praagh字标命名法
3.5.1 心脏三个节段符号及其含义
3.5.2 房室连接模式及Van Praagh字标表达
3.5.3 心室一大动脉连接模式及Van Praagh字标表达
3.5.4 复杂心脏畸形标志方法举例
3.6 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3.6.1 单一房室结
3.6.2 两个房室结
3.6.3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阻滞
3.6.4 房室传导旁路
4 心脏大血管病理生理
4.1 心脏结构与功能关系
4.2 心脏容量负荷与压力负荷的变化
4.2.1 容量负荷加重
4.2.2 压力负荷加重
4.2.3 混合性负荷加重
4.2.4 心室对容量负荷过重的代偿
4.2.5 心室对压力负荷过重的代偿
4.3 心室重塑
4.3.1 心肌细胞的变化
4.3.2 心肌细胞外基质变化
4.3.3 心室形态的变化
4.4 肺循环的病理生理
4.4.1 肺动脉高压分类
4.4.2 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病理
4.5 心力衰竭的循环动力学
5 麻醉
5.1 麻醉前评估和准备
5.1.1 麻醉前评估
5.1.2 麻醉前准备
5.2 麻醉药物
5.2.1 静脉麻醉药
5.2.2 吸入麻醉药
5.2.3 肌肉松弛药
5.3 监测
5.3.1 常规监测项目
5.3.2 供选用的监测项目
5.4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
5.4.1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
5.4.2 法洛四联症
5.4.3 右室双出口
5.4.4 三尖瓣下移畸形
5.4.5 传统改良Fontan手术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5.4.6 新生儿和婴儿手术
5.5 心脏瓣膜病手术的麻醉
5.5.1 二尖瓣狭窄
5.5.2 二尖瓣关闭不全
5.5.3 主动脉瓣狭窄
5.5.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6 冠心病手术的麻醉
5.7 胸主动脉手术的麻醉
5.7.1 胸主动脉瘤手术
5.7.2 Bentall手术
5.8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的麻醉
5.8.1 供者的处理
5.8.2 受者的处理
6 心血管外科专用器械
6.1 心血管外科通用器械
6.1.1 高速电动胸骨锯
6.1.2 胸骨撑开器
6.1.3 无损伤组织镊
6.1.4 持针钳
6.1.5 心房拉钩
6.1.6 心室拉钩
6.1.7 大血管游离钳
6.1.8 无损伤血管钳
6.1.9 动脉导管钳闭器
6.1.10 二尖瓣扩张器
6.1.11 精细心脏手术剪
6.1.12 心内吸引头
6.1.13 微创手术器械
6.2 心血管外科特殊手术器械
6.2.1 儿童先心病手术器械
6.2.2 婴幼儿心血管手术器械
6.2.3 瓣膜成形术器械
6.2.4 瓣膜置换手术器械
6.2.5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器械
7 心脏与血管修复的人造代用品
7.1 补片
7.1.1 涤纶补片
7.1.2 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
7.1.3 生物材料补片
7.2 人造血管
7.2.1 涤纶人造血管
7.2.2 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
7.2.3 生物血管
7.3 带瓣管道
7.3.1 右心带瓣管道
7.3.2 左心带瓣管道
7.4 人造心脏瓣膜
7.4.1 机械瓣膜
7.4.2 生物瓣
7.5 人造瓣环
7.5.1 Carpentier人造瓣环
7.5.2 弹性人造瓣环
7.6 心血管手术缝线
7.6.1 吸收缝线
7.6.2 非吸收性缝线
7.6.3 钢丝—缝针
8 体外循环
9 心肌保护
10 辅助循环
11 围手术期处理
12 心脏创伤
13 胸内大血管创伤
14 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
15 先天性心包缺损
16 心包囊肿和肿瘤
17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18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19 动脉导管未闭
20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21 主动脉缩窄
22 主动脉弓中断
23 先天性血管环
24 左室流出道梗阻
25 左心室发育不全综合征
26 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症
27 主动脉窦瘤破裂
28 主动脉-左心室隧道
29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3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31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
32 腔静脉连接异常
33 右心室流出道梗阻
34 房间隔缺损
35 三房心
36 房室隔缺损
37 肺静脉异位连接
38 室间隔缺损
39 法洛四联症
40 双腔右心室
41 心室双出口
42 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
43 解剖性矫正大动脉异位
44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45 永存动脉干
46 三尖瓣闭锁
47 Ebstein心脏畸形
48 心室双入口
49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50 后天性二尖瓣狭窄
51 二尖瓣关闭不全
52 主动脉瓣狭窄
53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4 三尖瓣疾病
55 心脏联合瓣膜病
56 感染性心内膜炎
57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
58 冠状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外科治疗
59 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
60 心脏黏液瘤
61 心脏肉瘤与心脏转移性肿瘤
62 胸主动脉瘤
63 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
64 多发性大动脉炎
65 上腔静脉综合征
66 肺动脉栓塞
67 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
68 心脏起搏器的治疗
69 心脏移植
70 心肺联合移植术
汉英索引
汪曾炜,江苏籍。沈阳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兼心外科主任,现任该院全军心血管内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军区联勤部专家组副组长。从事胸心血管外科工作50年,擅长复杂先心病和心律失常外科,是我国该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首家在我国攻克法洛四联症矫正手术,迄今已做4000余例,存活率达96.5%。在我国率先开展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矫正手术,心上型全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心内修复,Ebstein心脏畸形的房化心室折叠术,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性房室缺损的矫正手术,四联症合并一侧肺动脉缺如和肺动脉闭锁的右心室到肺动脉心外管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综合征的心内心外双管道,传统改良Fontan手术、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治疗心室双入口、二和三尖瓣闭锁,预激综合征的前、后间隔和左室游离壁的异常房室传导束切断,COX迷宫Ⅲ型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合并心房颤动,右侧迷宫手术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等先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和致室性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全的右室隔离术等15项新技术,均有大量病例手术报告,效果满意,全国推广。主编专著2部,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50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全军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4项。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6年被解放军三总部授予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2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刘维永,江西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1993年底进专家组,现为该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军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陕西分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心脏学会常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9家杂志编委。1958年参加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977年率先在国内研制“带瓣管道”,并成功应用于矫正严重右室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复杂心脏病。在国内较早开展二尖瓣综合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其并发症外科治疗,以及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等。主编出版《心血管外科手术学》等专著4部,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10篇。防钙化新型生物瓣研制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11项。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和全军后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后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和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宝仁,河南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兼胸心外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全军心脏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亚洲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外科年鉴》及《上海医学·心血管分册》主编或副主编;《中华血管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从事外科及胸心外科临床工作45年。1965年参与研制我国第一代人造球型心脏瓣膜,并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二尖瓣置换手术。以后,相继研制成功了5种国产人造心脏瓣膜。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重症及危重病人、联合瓣膜病与同期急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疑难及复杂手术。为我国心脏瓣膜外科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瓣膜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成绩显著,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著200余篇,主编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1990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上海市卫生系统授予“十佳医师”;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刘维永,江西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1993年底进专家组,现为该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军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陕西分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心脏学会常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和《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9家杂志编委。1958年参加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977年率先在国内研制“带瓣管道”,并成功应用于矫正严重右室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复杂心脏病。在国内较早开展二尖瓣综合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其并发症外科治疗,以及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等。主编出版《心血管外科手术学》等专著4部,参与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10篇。防钙化新型生物瓣研制获“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11项。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和全军后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后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和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宝仁,河南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兼胸心外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心外科研究所、全军心脏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亚洲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外科年鉴》及《上海医学·心血管分册》主编或副主编;《中华血管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从事外科及胸心外科临床工作45年。1965年参与研制我国第一代人造球型心脏瓣膜,并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二尖瓣置换手术。以后,相继研制成功了5种国产人造心脏瓣膜。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重症及危重病人、联合瓣膜病与同期急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疑难及复杂手术。为我国心脏瓣膜外科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瓣膜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成绩显著,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著200余篇,主编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1990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上海市卫生系统授予“十佳医师”;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手术学(第2版)》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心血管外科发展简史,全面系统地图解介绍了心脏、大血管的应用解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心血管手术的麻醉、专用器械、各种修复材料的人造代用品、体外循环、心肌保护、辅助循环、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大血管损伤、心包疾病、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脏肿瘤、后天性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等各种手术治疗方法和心脏、心肺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与体位、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并发症及其防治、疗效评价等,并介绍了各种心脏起搏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或埋植方法。本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多修改、增减和补充,尽可能反映国内外最新进展和成果。主要适合医学专业图书馆馆藏,心血管外科及相关专业医师阅读参考。
比价列表
暂无价格数据。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