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

目 录
序 言
上篇 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第一章 网络时代社会学的范式重建
一 互联网与社会学
二 网络技术、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三 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议题
第二章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
一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研究
二 资讯社会理论的社会学理论性格
三 电脑与人脑的界面
四科技未来与人的价值
第三章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一 网络文化的社会学基础
二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下篇 网络社会学议题:结构与行为问题
第四章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
一 虚拟社区的崛起
二 虚拟社区的类型
三 虚拟社区的虚拟问题
四 虚拟互动与虚拟认同
五 虚拟社区的虚拟基础
第五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逻辑
一 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二 网络技术范式与网络化逻辑
三 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
四 二元交织的网络空间
五 网络空间的后现代性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一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二 风险理论的转型
第七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一 网络族群的崛起
二 人际互动模式的转变
三 社会组织模式的重塑
第八章 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
一 现象社会学分析
二 语言与社会建构
三 虚拟社区与虚拟实境
四 增强实境与人机界面
五 电脑辅助面对面沟通
第九章 超文本的话语一权力逻辑
一 超文本的后现代话语逻辑
二 超文本对权力关系的重构
三 超文本空间的后现代知识状态
第十章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性
一 工作假设与理论视角
二 主客体界限及主体间界限的内爆
三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特点
四 Cyborg与知识主体
第十一章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一 人际交往的结构转变
二 重塑自我的游戏
三 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
四 网络交往伦理
第十二章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 数字鸿沟的问题形成
二 数字鸿沟的意义
三 全球数字鸿沟
四 资讯能力与数字鸿沟
五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十三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一 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二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现状
三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社会学分析架构
四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前景
后记
上篇 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定位
第一章 网络时代社会学的范式重建
一 互联网与社会学
二 网络技术、网络空间与网络社会
三 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议题
第二章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
一 资讯社会与资讯社会理论研究
二 资讯社会理论的社会学理论性格
三 电脑与人脑的界面
四科技未来与人的价值
第三章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一 网络文化的社会学基础
二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
下篇 网络社会学议题:结构与行为问题
第四章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
一 虚拟社区的崛起
二 虚拟社区的类型
三 虚拟社区的虚拟问题
四 虚拟互动与虚拟认同
五 虚拟社区的虚拟基础
第五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逻辑
一 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二 网络技术范式与网络化逻辑
三 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
四 二元交织的网络空间
五 网络空间的后现代性
第六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一 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
二 风险理论的转型
第七章 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一 网络族群的崛起
二 人际互动模式的转变
三 社会组织模式的重塑
第八章 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
一 现象社会学分析
二 语言与社会建构
三 虚拟社区与虚拟实境
四 增强实境与人机界面
五 电脑辅助面对面沟通
第九章 超文本的话语一权力逻辑
一 超文本的后现代话语逻辑
二 超文本对权力关系的重构
三 超文本空间的后现代知识状态
第十章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性
一 工作假设与理论视角
二 主客体界限及主体间界限的内爆
三 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特点
四 Cyborg与知识主体
第十一章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一 人际交往的结构转变
二 重塑自我的游戏
三 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
四 网络交往伦理
第十二章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 数字鸿沟的问题形成
二 数字鸿沟的意义
三 全球数字鸿沟
四 资讯能力与数字鸿沟
五 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
第十三章 中国东西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一 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二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现状
三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的社会学分析架构
四 东西部地区间数字鸿沟前景
后记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