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编写说明1 绪论1.1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源流概况 (2)1.2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主要特点 (11)1.2.1 整体观念 (11)1.2.2 审证求因 (12)1.3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主要内容 (13)1.3.1 病因学部分 (13)1.3.2 发病学部分 (14)1.3.3 病机部分 (15)1.4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18)2 病因2.1 外感病因 (22)2.1.1 六淫 (23)2.1.2 疠气 (29)2.2 内伤病因 (31)2.2.1 七情内伤 (31)2.2.2 饮食失宜 (34)2.2.3 劳逸过度 (35)2.3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37)2.3.1 水湿痰饮 (38)2.3.2 瘀血 (40)2.3.3 结石 (41)2.3.4 增生 (42)2.4 其他病因 (44)2.4.1 外伤 (44)2.4.2 寄生虫 (46)2.4.3 遗传与胎传因素 (48)2.4.4 药邪 (50)2.4.5 医过 (51)3 发病3.1 发病的基本原理 (53)3.1.1 邪正与发病 (54)3.1.2 邪正胜负与发病 (55)3.2 影响发病的因素 (56)3.2.1 正气自虚与发病 (57)3.2.2 外界环境与发病 (57)3.2.3 体质因素与发病 (58)3.2.4 情志因素与发病 (59)3.3 致病途径与方式 (60)3.3.1 致病途径 (61)3.3.2 致病方式 (63)3.4 发病类型 (64)3.4.1 感邪即发 (64)3.4.2 伏而后发 (65)3.4.3 徐发 (65)3.4.4 继发 (66)3.4.5 合病与并病 (66)3.4.6 复发 (66)4 病机4.1 基本病机 (72)4.1.1 邪正盛衰 (74)4.1.2 阴阳失调 (78)4.1.3 气血失常 (83)4.1.4 津液代谢失常 (89)4.2 系统病机 (93)4.2.1 外感热病病机 (94)4.2.2 脏腑病病机 (105)4.2.3 内生五邪病病机 (163)4.2.4 经络病病机 (170)5 病势5.1 病邪出入 (176)5.1.1 表邪入里 (177)5.1.2 里邪出表 (178)5.2 病性转化 (178)5.2.1 寒热转化 (179)5.2.2 虚实转化 (181)5.3 病位传变 (182)5.3.1 经脉传变 (182)5.3.2 脏腑传变 (183)5.3.3 三焦与卫气营血传变 (185)5.4 疾病的转归 (186)5.4.1 痊愈 (187)5.4.2 迁延 (187)5.4.3 恶化 (188)5.4.4 死亡 (188)模拟试题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