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历史不再徘徊
作者:凌志军 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2008.5
页数:281
版本:3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010023069
ISBN-10:7010023069
去豆瓣看看 再版前言
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
小岗寒夜/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
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
第三章 大梦谁先觉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
第四章 一步一回头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
第五章 从昔阳到风阳
“张浩事件”/陈永贵的辉煌与黯淡/“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尊重农民的选择
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
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产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
第八章 余韵缭绕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凌志军,1953年生,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编辑。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的调查与写作,遍访2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和城市。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中国农村改革》、《瞬间与历史》等。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