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疾病诊治策略

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
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Fanconi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急性造血停滞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血色病
卟啉病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持久性多克隆B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类白血病反应
脾功能亢进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难治复发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體系白血病
老年急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伴有多毛细胞的脾淋巴瘤
慢性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Castleman病
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浆细胞瘤
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
淀粉样变性
冷球蛋白血症
POEMS综合征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肉瘤和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组织细胞肉瘤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树突细胞肿瘤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交错突细胞肉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脂质贮积症
戈谢病
尼曼-皮克病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血小板疾病和出血、凝血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血小板综合征
Bemard-Soulier综合征
May-Hegglin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原发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
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出血性疾病
因子Ⅷ抑制物
因子Ⅸ抑制物
因子Ⅷ抑制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异常症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
抗活化蛋白C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
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附录 血液科常用检验参考值
缺铁性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
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
慢性病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Fanconi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急性造血停滞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血色病
卟啉病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持久性多克隆B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类白血病反应
脾功能亢进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不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难治复发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體系白血病
老年急性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伴有多毛细胞的脾淋巴瘤
慢性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Castleman病
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浆细胞瘤
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重链病
淀粉样变性
冷球蛋白血症
POEMS综合征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肉瘤和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组织细胞肉瘤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树突细胞肿瘤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交错突细胞肉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脂质贮积症
戈谢病
尼曼-皮克病
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血小板疾病和出血、凝血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血小板综合征
Bemard-Soulier综合征
May-Hegglin异常
血小板无力症
原发性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
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
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出血性疾病
因子Ⅷ抑制物
因子Ⅸ抑制物
因子Ⅷ抑制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异常症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
抗活化蛋白C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
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附录 血液科常用检验参考值
肖志坚,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工作。199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细胞调控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英国癌症aves教授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病生学会实验血液学第6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七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回国人员科研活动择优资助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中文专著5部,英文专著1部。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卫生部2005-2006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回国人员科研活动择优资助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际上首次证实NPM1基因突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有关,提出伴i(17q)和t(1;3)染色体异常的MDS应作为MDS的独立亚型,设计制定了沙利度胺联合环孢霉素治疗低危组的新方案。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髓系肿瘤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找出了可预测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发生人群的基因型。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t(8;21)染色体易位断裂区基因组结构特征,证明儿童AML1-ETO+白血病克隆发生于胎儿期,拓普酶II抑制剂可诱导AML1-ETO基因形成。系统研究了双吲哚类抗癌新药甲异靛的疗效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血液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根据染色体核型指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的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WHO分型研究。作为主要成员,设计制定了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方案: HAD、HAM、HAA、HAE,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HAD、HAM、HAA对AML的诱导缓解率高于常规的HA、DA方案。作为主创人员,实施了国际首例外周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已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主编《白细胞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血液病合理用药》、《血液病治疗策略》等专著3部,参加《indirubin,the red shade of indigo》、《血液病学》、《白血病》等6部专著的编写。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已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主编《白细胞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血液病合理用药》、《血液病治疗策略》等专著3部,参加《indirubin,the red shade of indigo》、《血液病学》、《白血病》等6部专著的编写。
《血液疾病诊治策略》主要以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为条目,每个疾病均包括诊断要点、治疗原则、治疗策略和诊治说明四个方面,治疗策略采用标准处方的书写格式,诊治说明主要是阐述对此疾病诊治的注意要点和作者体会。目的在于帮助和指导临床医生能更正确地诊断疾病,更合理、科学地使用治疗方案,提高诊治水平。
《血液疾病诊治策略》适合临床血液内科和全科医生阅读。
《血液疾病诊治策略》适合临床血液内科和全科医生阅读。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