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文学所(代序)
上卷 文学研究
“积淀说”:我的怀疑
略论社会主义文艺规律
与时俱进:文艺如何与人民血肉相连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
关于杜甫五律的评价问题
中国近代的复古思潮
陈子昂“兴寄”说新论
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
再论淮海词
论唐五代小说与诗话的关系
评陈洵《海绡说词》
明代文人心态之律动
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海上花列传》解读近代上海都市文化
论须溪与稼轩词风的多重差异
《尚书·无逸》析义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的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略论“孤岛”时期的长篇小说创作
道德的光彩与束缚——关于巴金传记的一封信
大潮涌动中的艺术嬗变——对近二十年来小说的精神审视
“诗怪”李金发及其创作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时代语境
新时期“文化小说”漫论
陈汝惠与抗建文学——《陈汝惠文集》跋
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
论胡适白话文学主张的“现代”逻辑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的责任担当
革命战争文学与作家的心态
上海“新潮社”及其文学活动
论“九叶诗派”的文化源流
《琴声如诉》译后记
小说《娇女》与美国文学、文化史的“对话”——兼论托妮·莫里森对重建美国黑奴文学的贡献
美国小说史上一座里程碑
复杂的莱辛:一位人道主义者的上下求索
翻译研究视野中的跨民族文学文本
小说乃一时代之精神写照——论尤金尼德斯的《中性》
下卷 文化研究
日本动漫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考
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从东京的艺术文化政策看城市文化的“公共性”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
历史积淀对现代城市发展的作用
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研究
全球文化产业的趋势和国际大都市的作为
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
再现“东学”——重构亚洲近代的另一种可能
当代中国娱乐文化的三大新变
萨义德坐标
消费文化与都市空间的生产
大众文化的阶层区隔与消费逻辑
从“古歌”看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
评兰亭论辩中的隶书笔意说
抗战时期的上海历史剧
美学意义·人文意蕴·民俗意味——论苏州山水传统
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
从中和节看唐代节日民俗
人在韩剧中
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平等——当代妇女观与“跨性别”弱势群体
关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制”的断想
江南游风初探
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论中国纺织女神的祭祀礼俗及其影响
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经济生活与身份转型——以王韬、包天笑为例
《美丽上海》中的女性镜像
从跨性别人群看生理与社会性别的多元化
“大团圆”之争:传统人情戏的当代流变与生活政治
围棋方法初论
白马湖畔的小花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