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介绍
一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
一 从“田野工作”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
二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产生、旨趣和内容
三 关于“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简单评述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
第一节 古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第二节 近代以来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以青海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例
第一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简述
二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第二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
二 经济实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 交通闭塞,信息不灵
四 干部总体素质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五 宗教影响深而广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点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显著特点
二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长期并存
三 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四 传统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发育缓慢,游离于社会边缘或共生于现代经济体系之中,未能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吸纳力
六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新疆撒拉族民族社会学调查
一 新疆撒拉族现状
二 新疆撒拉族习俗的调查
三 家庭状况的调查
四 新疆撒拉族文化调适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
第二节 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地区安排差异的影响
二 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
三 二元结构下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 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援助性建设没有注重当地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第三节 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资源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第四节 制约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一 制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民族视角的分析意义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 社会变迁起点的落后性
二 社会变迁进程的迟缓性
三 社会变迁动力的模糊性
四 社会变迁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五 社会变迁方向的可引导性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
一 社会变迁的动力不足
二 社会变迁的动员能力低下
三 文化意识的旧有积淀
四 民族区位的自然禀赋
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
一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考察
二 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中追问其民族意义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背景
二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形势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创新
一 进一步加强区域援助计划,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 调整领导结构、“实化”领导内容、规范领导方式,以此尽可能地防止对于民族社会成员的“社会排斥”,积极引导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 通过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民族教育的公平
四 高度重视民族生态环境系统,要认识到对环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发展”本身
第七章 民族政治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第八章 民族教育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第九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
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前景的探析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