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OCDMA系统

目录序前言第1章 OCDMA系统综述 11.1 OCDMA系统技术的现状 21.1.1 光纤信道复用及寻址技术 21.1.2 O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 31.1.3 OCDMA技术的研究动态 51.2 OCDMA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61.2.1 OCDMA接入网拓扑结构 71.2.2 相干和非相干OCDMA系统结构 71.2.3 光交换和上下路 91.3 O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01.3.1 用户地址码码字结构 101.3.2 光编码器和解码器 131.4 OCDMA的应用前景 211.4.1 多媒体通信 211.4.2 高速计算机局域网 211.4.3 电信网 221.4.4 光纤接入网 221.4.5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 221.4.6 CATV计费、VOD业务等交互式业务网 24参考文献 24第2章 OCDMA系统设计的数学基础 322.1 群、环、域和Galois理论 322.1.1 群论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22.1.2 环和域、分裂域、有限域 342.1.3 有限Galois域 362.2 射影几何的相关内容 402.2.1 有限射影空间的几何模型 402.2.2 射影坐标的变换关系 432.2.3 仿射平面及其性质 472.3 组合论的相关内容 492.3.1 区组设计 492.3.2 循环差集 492.3.3 完备距离循环排列 502.3.4 Steiner系统及其性质 512.3.5 Hadamard矩阵及其构造 522.4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542.4.1 Gauss过程和Poisson过程 542.4.2 常见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56参考文献 56第3章 OCDMA系统素数码的构造与分析 583.1 光素数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 583.1.1 光素数地址码的码字结构 583.1.2 素数码的码字相关性分析 603.1.3 码字相关性导致的误码率分析 673.2 异步OCDMA系统素数地址码的设计和分析 713.2.1 修正二次素数码的设计 713.2.2 扩展二次素数码的设计 723.2.3 MSPC和ESPC的相关性分析 733.3 同步OCDMA系统素数码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753.3.1 内循环素数码的结构和性能 753.3.2 同步OCDMA系统的非线性SSPC地址码设计 783.3.3 同步SSPC的相关性分析 803.3.4 SSPC码字的性能分析 823.3.5 SSPC码字与OPC内循环码的性能比较 843.4 本章小结 84参考文献 85第4章 OCDMA系统正交码的设计和分析 874.1 光正交地址码的结构及其相关性检测方法 884.1.1 OOC码字的结构表示和图示 884.1.2 OOC的码字相关性检测 894.2 光正交码码集的码字容量 914.2.1 OOC码字容量的Johnson界 924.2.2 对称OOC码集(L,w,1)的容量上界 934.2.3 对称OOC(L,w,λ)的码字容量 954.3 有限射影几何法设计光正交码 964.3.1 有限射影几何与OOC设计的对应关系 964.3.2 GF(qm+1)上向量离散对数与OOC码字脉冲位 974.3.3 由射影平面PG(2,q)生成(q2+q+1,q+1,1)OOC码字 1004.3.4 由高维射影空间生成((qm+1-1)/(q-1),q+1,1)OOC码字 1034.3.5 由k维流形设计光码字的理论分析 1074.4 有限区组设计理论设计光正交码 1094.4.1 区组设计参数与OOC码字参数的对应 1094.4.2 对称OOC码字(L,w,λ)的区组矩阵 1114.4.3 Latin方阵及其与有限域上直线的对应 1124.4.4 由Latin方阵生成OOC码字 1144.4.5 基于OLS的LSOOC性能分析 1154.4.6 对称OOC单码字(L,w,1)的循环全间隔集 1164.4.7 由部分间隔集生成多码字OOC(L,w,1) 1184.4.8 最佳OOC(F,K,1)的区组设计算法 1194.5 有限域上Steiner系统设计OOC码字 1234.5.1 Steiner系统参数与OOC码字参数的对应 1234.5.2 仿射平面的部分点阵对应的Steiner系 1244.5.3 有限域上Steiner系生成STOOC码字 1254.5.4 STOOC(qk,k,1)的码字基数和性能分析 1274.6 变重光正交码简介 1284.7 码字结构比较 1284.8 本章小结 129参考文献 130第5章 OCDMA系统二维码的设计与分析 1335.1 二维λ-t光地址序列码的码字结构 1335.1.1 二维λ-t码的码字矩阵和码字图示 1335.1.2 二维λ-t码字的相关特性及检测 1355.1.3 对称二维码集Φ(N×L,w,1)的码字容量 1365.1.4 对称二维码集Φ(N×L,w,λ)的码字容量 1375.2 二维λ-t素数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 1385.2.1 跳频扩时素数码 1385.2.2 由SSPC生成二维λ-t素数码 1395.2.3 2D-SSPC的相关性分析 1425.2.4 2D-SSPC的码字容量 1435.2.5 2D-SSPC的误码性能 1445.3 二维λ-t正交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 1455.3.1 1D-OOC到2D-OOC的构造过程 1465.3.2 2D-OOC码字的相关性分析 1485.3.3 2D-OOC(L×L,w,1)的码字容量 1495.3.4 2D-OOC(L×L,w,1)的误码性能 1505.4 二维λ-t系统RS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 1525.4.1 GF(p)上一维RS码字的构造 1535.4.2 2D-RSC(p×(p-1)p,p-1,0,1)的构造 1545.4.3 2D-RSC(p×(p-1)p,p-1,0,1)的相关性分析 1565.4.4 2D-RSC(p×(p-1)p,p-1,0,1)的码字容量 1575.4.5 2D-RSC(p×(p-1)p,p-1,0,1)的误码性能 1585.4.6 2D-RSC(p×p′(p-1),p-1,0,1)的构造与分析 1595.5 光码分多址最佳光正交图形构造算法 1615.5.1 多芯光纤 1635.5.2 光正交地址图形 1655.5.3 光正交地址图形的容量 1665.5.4 最佳光正交地址图形的构造算法 1665.5.5 仿真结果 1685.6 本章小结 169参考文献 169第6章 OCDMA系统地址编解码技术 1726.1 光纤延时线时域编解码技术 1736.1.1 固定和可调光纤延时线结构简介 1736.1.2 可调光纤延时线结构的延时控制 1746.1.3 OCDMA系统的时域编码和信号合成 1766.1.4 OCDMA系统的时域解码和信号恢复 1776.1.5 时域编解码OCDMA系统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1786.2 基于FBGs的非相干光谱域编解码技术 1816.2.1 FBGs编解码器的编码原理 1816.2.2 信号编码、叠加与发送 1826.2.3 数据接收、检测与恢复 1846.2.4 信号功率谱不均匀的SAC编码过程 1876.2.5 SAC编解码系统的传输性能 1886.3 二维λ-t 地址码的OCDMA系统编解码技术 1906.3.1 一维和二维OCDMA系统网络结构比较 1916.3.2 基于FBGs加光纤延时线的二维编码器 1926.3.3 基于 AWGs加光纤延时线的二维编码器 1936.3.4 二维编码和信号叠加 1936.3.5 二维OCDMA系统的解码和信号恢复 1956.4 本章小结 197参考文献 198第7章 OCDMA系统模型及性能分析 2007.1 系统输入及光纤信道 2017.1.1 系统输入 2017.1.2 光纤信道 2027.2 理想的单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2047.2.1 理想单比特系统 2047.2.2 模拟计算结果 2077.3 带光硬限幅器的单比特传输系统 2107.3.1 光硬限幅器 2107.3.2 光硬限幅器对系统性能的改进 2117.3.3 数据仿真 2137.4 实际单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2147.4.1 累加输出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 2157.4.2 实际单比特系统 2177.4.3 实际单比特系统性能的改进 2217.4.4 数据仿真 2257.5 多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2277.5.1 多比特传输系统模型 2277.5.2 I1(l*)的概率密度函数 2297.5.3 I1(l)的概率密度函数 2307.5.4 多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 2317.5.5 多比特系统误码特性改进 2327.5.6 多比特传输系统误码特性数据仿真 2347.6 光PPM-CDMA系统分析 2377.6.1 光PPM-CDMA系统 2377.6.2 误码率分析 2397.6.3 数据结果 2417.7 本章小结 242参考文献 242第8章 多用户干扰抑制 2448.1 减小多用户干扰的方法 2458.1.1 引入光硬限幅器方法 2458.1.2 多比特传输方法 2478.1.3 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478.1.4 逐次干扰抑制方法 2488.1.5 混合方法 2488.2 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488.2.1 采用单极性比特填充m序列的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488.2.2 M进制双正交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558.2.3 基于最大值判决的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638.3 逐次干扰抑制方法(多用户检测) 2728.3.1 系统描述 2728.3.2 逐次干扰删除 2738.4 基于最大值判决及光硬限幅器的光码分多址并行干扰抑制方法 2768.4.1 理论分析 2788.4.2 仿真结果 2798.5 本章小结 281参考文献 281第9章 总结和展望 2829.1 总结 2829.2 OCDMA前景展望 285参考文献 286略语、符号表 287图形索引 290表格索引 299
李传起,1964年11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起,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学习、进修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光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OCDMA网络技术,在多家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任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
李晓滨,1966年7月生,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通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码分多址通信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主持科研项目4项,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
李晓滨,1966年7月生,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通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码分多址通信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主持科研项目4项,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2部。
《光纤通信OCDMA系统》阐述光纤通信OCDMA系统的地址码编码理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单极性地址码的结构方案,第1章介绍OCDMA网络系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第2章给出相关的数学丁具;第3~6章阐述素数码、正交码、二维码结构方案,以及相应的编解码技术;第7、8章分析研究OCDMA系统多用户干扰抑制方法和系统性能;第9章进行总结,并对OCDMA系统的应用前景做出分析。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