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从世界看孔子
一 学习篇
“学而时习之”与“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学习的方法、态度与乐趣
应乎天而时行
根基立在磐石上
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二 孝道篇
1.“孝为仁之本”与“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孝——中国人对永生的盼望
儒家为什么注重身体与子嗣
儒家解决了个体生命永生的问题吗
孝敬的根据在哪里
真正永生如何实现
2.“大孝尊亲”与“你要使父母欢喜”
孝的三个层次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智慧子使父亲喜乐
孝子约瑟
3.“事父母几谏”与“不要惹儿女的气”
问题的根源——事亲也如事天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吗
谏——儒家的补救之道
做一个真正的父亲
不要惹儿女的气
附:麦克阿瑟将军为自己和为儿子所做的祷告词
三 礼义篇
“人而不仁,如礼何”与“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礼的起源与变化
礼与义
礼与仁
礼与和谐
律法的起源
律法与义
律法与救赎
律法与慈爱
律法与喜乐
四 教育篇
1.抑由进求与三问三答
2.“吾与点也”与“你们说我是谁”
五 修养篇
1.“有若无,实若虚”与“存心谦卑”
多闻与多见
孔子无常师
谦卑是一种态度
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谦卑与救赎
谦卑是如何炼成的
不要与恶人作对
2.“吾无隐乎尔”与“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
孔子的教学之道
身教胜于言传
撒种的道理
凭信心不凭眼见
人的爱心
六 处世篇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
怎样待人”
仁是忠与恕的合一
恕是将心此心
忠是尽心尽意
饶恕的源头
白金规则胜过黄金规则吗
2.“以德报怨”与“爱你们的仇敌”
何谓“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冲突吗
“以牙还牙”与“爱你们的仇敌”
为什么要爱仇敌
3.“乡人皆好之”与“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
乡人皆好之,何如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孔子究竟欣赏何种人
好好先生吗
乡愿与假先知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七 交友篇
1.“无友不如已者”与“铁磨铁,磨出刃来”
“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难题
交友的不同层次
与友相处的四者境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为患难而生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与“谁是我的弟兄”
君子的兄弟观念
博爱与等差之爱不相容吗
崭新教导
八 言语篇
“一言而兴邦”与“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语言是有力量的
孔子喜欢什么话
孔子不喜欢什么话
言多必失
行胜于言
时然后言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什么样的话语好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
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什么样的话语不好
九 贫富篇
1.“曲肱而枕之”与“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不义之财毫无益处,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
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
士口何才能去口足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与“乃要均平”
从历史与人性看均安
均安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对穷人的怜悯与顾惜
十 仁爱篇
“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
“不知其仁也”——孔子不轻许仁
仁者何为
爱从何来
九种品德
十一 智慧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智慧的开端”
知者亦乐山,仁者亦乐水
知及之,仁守之
孔子是集仁知于一身的典范
智慧的开端
十二 志向篇
“任重而道远”与“向着标竿直跑”
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向着标竿直跑
十三 人性篇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与“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吗
君子为何要有三戒
孟子的人性观是向善论而非本善论
世界之初和人之初都是好的
人光靠自己,无法做到真正的自我省察
十四 君子篇
“君子一小人”与“义人一罪人”
君子与小人的两种含义
君子与仁义
君子的其他素养与品质
谁来判定君子与小人
相对的义
绝对的义
义人不自以为义
十五 诚信篇
“民无信不立”与“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政治的三个方面
信的三种含义
信心不凭眼见
信心的来源
十六 天遒篇
1.“与命与仁”与“降卑为人”
孔子罕言天命与仁吗
“天”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神
降卑为人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与“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弘”字作何解,“道”有何特征
人真的能弘道吗
道非纯理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解决方案
附录一 释“慎独”
附录二 关于儒学的对话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