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
作者:石毓智 (作者)
出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3.1
丛书: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
页数:373
定价:24.00 元
ISBN-10:7561911270
ISBN-13:9787561911273 去豆瓣看看 
00暂无人评价...
      《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应用语法化理论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建立的动因和过程。汉语语法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是10至15世纪,几乎全部的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征都是在这个期间产生或者发展成熟的,主要包括:体标记系统的建立、动词重叠式的出现、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把”字句的繁荣、新话题结构的形成、动词拷贝结构的萌芽、谓语结构的有界化、时间词和介词短语的重新分布、连动式第一动词的大批语法化、新比较格式的产生、量词系统的建立、助词“的”的语法化、复数标记“们”的出现,等等。语法的发展总是由新形式的产生和旧形式的消亡两方面构成的,它们一起改变一个语言语法系统的整体面貌。在这个时期也消失了很多古汉语的重要语法形式,主要包括: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屈折使成式、多动共宾结构、各种各样的谓词并列结构、施事和受事的语序区别法等。本书尝试解释,为什么这一系列语法变化会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我们认为它们的发展不是毫不相干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由一种基本变化--动补结构的建立--直接或者间接带来的结果。本书抓住动补结构发展这条主线,描写和解释各种有关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动因和过程。动补结构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原来独立的两个句法单位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句法单位的过程。这一变化带来了深刻的句法结果,最直接的影响是动词语法范畴的大量涌现,比如体标记“了”、“着”、“过”和情态助词“得”都是直接从补语的小类发展而来的。另外一个直接影响是,由于“动”和“补”融合成一个句法单位,不再允许动词的受事名词插入其中,对受事名词的重新安排又引起了一连串的句法结构变化,比如“把”字句、动词拷贝结构和新话题结构都是因应名词受事的重新安排的结果。不仅如此,动补结构的出现还改变了汉语的单句结构,使得“数+量”短语由名词宾语之后移到之前,为量词的语法化创造了条件,量词语法范畴的建立又引起名词短语结构的改变,助词“的”的出现就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因为动补结构的这一特殊地位,《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着力最多的是促使它产生的各种因素。本书从句法环境、音韵系统、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语义相关性等四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汉语的动补结构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
      除了现象的描写和规律的归纳以外,《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还探讨了一系列普通理论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书中系统地讨论了音韵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语法的发展,又详细探讨了词汇化与语法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另外还分析了词语的使用频率、搭配能力、语义特点对其语法化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方面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语法系统更是如此,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出现就会打破原来系统的平衡,因而会引起一连串的变化,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所以,语法的发展往往不是孤立事件的产生或者消亡,而是在某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法的发展是遵循着严整的规律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是人类语言语法发展的两个最重要机制,但是两者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还详细探讨了它们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特点。
比价列表
 商家评价 (2)折扣价格

2
中图缺货N个月
544天前更新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