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社会与国家:《大公报》与20世纪初期之中国
作者:岳谦厚,段彪瑞 编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5
页数:278
定价:23.00 元
ISBN-13:9787500468981
ISBN-10:7500468989
去豆瓣看看 前言
1902年天津霍乱防治及其社会影响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合作运动之讨论
193工年鄂豫皖三省大水
阎锡山“土地村公有”理论及其实践办法
“客军入晋”与晋南社会
20世纪30年代初期陕南“交农”现象——《大公报》记者“陕南视察记”之分析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之裁兵运动
和乎?战乎?守乎?——“九一八”事变后关于中国抗战问题之讨论
1937年上海“纱交风潮”
岳谦厚,男,1969年10月8日生,山西偏关人,1991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1月于南京大学中国民国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9月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当选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1999年至2002年曾任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 出版学术专著《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顾维钧与抗日外交》、《民国史纪事本末·抗战卷(上)》、《布衣总统:曹锟》、《曹锟家庭》和译著《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等数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有多项成果获奖。
段彪瑞(1968—),男,山西应县人,历史学硕士,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教学评估与督导办公室副主任,出版《山西抗战史研究》、《朔州历史与文化》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媒体·社会与国家》是以《大公报》报道、社评及其所刊文章为基本素材的一些专题性研究,且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范畴,而非20世纪初期《大公报》与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研究。作者通过对《大公报》所刊文章及社评的研究分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在天津创办,曾先后或同时在上海、长沙、重庆、桂林、香港、北京等地出版,至今仍在香港刊行,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报纸之一,亦是中国唯一一份具有百年历史的中文报纸。在其存续及发展过程中,详细记录了近代中国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或众多有趣的历史现象,见证了百年中国所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变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公报》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其存在本身,包括其与社会的互动,都显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公报》作为报纸媒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出现和生生不息,这种历史现象本身,即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大公报》本身就是一个亟待深入开掘的‘宝藏’,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换言之,将《大公报》视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并以之为一种基本的分析依据来考察近代中国社会是可取的,且为先前的许多研究所证明。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