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感言
初版前言
本书引用书目索引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新学冲击旧学——白话代替文言——文学改良“八事”——三个推倒和三个建设——鲁迅与陈独秀的异同——先驱者的努力——鲁迅的美学思想——林纾译“泰西小说”否定自己——分裂与净化——打开了世界之窗——中国人知道了德国马克思
第二部分
阿芙乐尔号炮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新青年》的业绩——从理论宣传到组织建设——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一一两次刊布《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十大纲领——李大钊与《晨报》副刊——“过激主义”来了一一两支队伍——提出新兴文学的社会条件——一到苏维埃俄罗斯去——培养干部一一恽代英与《中国青年》——沈泽民与肖楚女的见解——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郁达夫论文学的阶级性——蒋光慈论文学的阶级性——从“二七”到“五卅”——鲁迅向军阀冲锋陷阵的意义——未名社——鲁迅与《苏俄的文艺论战》——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第一次中译——文学研究会——《俄国文学研究》号外——创造社否定昨日之我——郭沫若“目的意识性”获得“剧变”——茅盾在1921年——再谈《中国青年》
第三部分
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大量译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托洛斯基的《文学与革命》——“同路人”理论与“第三种人”——哈克纳斯也是“同路人”——批判托洛斯基文艺理论中的错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鲁迅译普氏《艺术论》时的分析——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社的贡献——《文学和出汗》——重提文学的阶级性一一鲁迅“硬译”了多少——1931年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运动一一苏联文学作品的意义——提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题材——瞿秋白的贡献——冯雪峰翻译得最多——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定义——日本普罗文学运动与中国——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初版后记
增补目录
陈独秀的国势调查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说述
中国奋起与“士”的觉醒
重印本《独秀文存》序
世纪末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