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与三大理想社会构想
二、秦汉时期四大著名的理想社会构想
三、晋代至明清时期两大理想社会构想及其他相关思想
四、近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构想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 国外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的四种和谐观及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
二、古代至中世纪三大宗教的构想及其他相关构想.
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时期四大著名的理想国构想
四、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四大著名的理想国构想
五、空想社会主义鼎盛时期的三大理想社会构想
六、现代及当代西方与走向社会和谐相关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学说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相关思想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义
第一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和谐社会理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标志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二、标志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三、标志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四、标志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和历史贡献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
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三、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四、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五、党的执政能力经受考验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的实践背景
一、社会成员从传统的“单位人”向多层次的“社会人”转变
二、经济、社会从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
三、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从单调向多样化转变
四、人们的思想文化从比较单纯向多元化转变
五、区域发展从相对均衡向差异扩大转变
六、劳动就业从统一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
七、收入分配从过于平均向差距过大转变
八、社会保障从高福利的国家型向广覆盖的储备金型转变一o
第四章 和谐社会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一、和谐是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三、公平正义是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诉求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
一、建设执政为民的责任政府
二、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
三、建设科学决策的善治政府
第五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
一、城乡统一的市场经济制度
二、机会公平的劳动就业制度
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四、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职能明确的公共财政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文化经济
四、实现经济系统内部协调
五、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
六、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协调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统计
……
第六章 和谐社会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第七章 和谐社会的管理与协调
第八章 和谐社会的自然环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