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1.1 长江流域
1.2 长江三峡大坝
1.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地形地貌
1.4 小结
第2章 长江口气象与水文环境
2.1 海洋气象
2.2 海浪
2.3 潮汐潮流
2.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流系
2.5 水温
2.6 盐度
2.7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温度和盐度分布
2.8 小结
第3章 长江干流水沙变化
3.1 三峡水库淤积泥沙估算
3.2 蓄水期间三峡大坝上下长江水沙变化
3.3 蓄水后长江干流水沙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长江进入河口的水沙
4.1 蓄水期间长江进入河口的水沙
4.2 蓄水后长江进入河口的水沙
4.3 “长江后浪推前浪”:蓄水对长江进入河口水沙时间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长江入海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
5.1 ECOMSED模式介绍
5.2 模式设置
5.3 潮汐潮流验证
5.4 长江入海黏性悬沙的输运
5.5 小结
第6章 悬浮体形态特征与物质组成
6.1 形态特征
6.2 悬浮体颗粒的矿物组成
6.3 小结
第7章 悬浮体浓度分布特征
7.1 悬浮体的浓度分布
7.2 蓄水前后悬浮体浓度分布对比
7.3 悬浮体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最大浑浊带
7.5 小结
第8章 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对应关系
8.1 取样和数据采集
8.2 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关系
8.3 悬浮体浓度和浊度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入海生源要素
9.1 调查与分析方法
9.2 氮营养盐
9.3 磷营养盐
9.4 营养盐比值
9.5 长江口营养盐多年变化
9.6 小结
第10章 入海污染物
10.1 水体中的无机污染物
10.2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10.3 河口底泥污染物变化
10.4 小结
第11章 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
11.1 采样及分析方法
11.2 营养盐平面分布特征
11.3 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的变化趋势
11.4 小结
第12章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12.1 分析方法
12.2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12.3 典型柱样沉积物粒度垂向变化
12.4 小结
第13章 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级配特性及其意义
13.1 沉积物粒度分区
13.2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13.3 不同泥质区沉积物级配特性对比
13.4 泥质区与粉砂-砂质区沉积物级配特性对比
13.5 小结
第14章 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端元分析
14.1 端元分析模型
14.2 端元分析结果
14.3 端元典型站位概率分布累积曲线
14.4 小结
第15章 利用端元分析反演古气候
第16章 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
第17章 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
第18章 典型柱样沉积物中RSE的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第19章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20章 沉积物中脂类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第21章 表层沉积物中壬基酚的分布与生态风险
第22章 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
第23章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第24章 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及其分布
第25章 河口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
第26章 河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