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作者:王浩斌 著
出版:新华出版社 2008.12
丛书:社会科学博士文库
页数:335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501186068
ISBN-10:7501186065
去豆瓣看看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性缺席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关联
(三)具体研究思路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困境与出路
(一)研究困境的生成原因
(二)研究困境的主要体现
(三)研究出路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
(一)概念界定
(二)确立依据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
(二)“作为科学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解?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确立依据
(三)理论维度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
(一)概念界定
(二)学科性质
(三)学科定位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确立依据
(三)创新价值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
(一)概念界定及其研究向度
(二)判定标准及其理论维度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比较视域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领域
(一)审美学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二)美学向度的主要体现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领域
(一)历史与历史领域的概念诠释
(二)历史向度的主要体现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语言领域
(一)语言以及语言领域的本体论诠释
(二)语言向度的主要体现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比较视域
(一)概念界定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四)不同历史情境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理论条件
(二)时代条件
(三)社会条件
二、主要理论贡献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二)形成了科学的革命型解释范式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三、总体评价
(一)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
(二)不足之处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一、形成的的历史条件
(一)经验基础
(二)社会条件
(三)主体条件
二、主要理论贡献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二)形成了科学的改革型解释范式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三、总体评价
(一)历史功绩
(二)基本特征
(三)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时代条件
(二)理论及方法论基础
(三)主体条件
二、主要理论贡献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
(二)形成了科学的综合创新型解释范式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
三、总体评价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
第九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及其理论特色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未来走势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王浩斌,(1976.8),男,汉族,法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在《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全文转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历史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及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解与解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释,试图用解释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规律、特征、研究领域、判定标准及其未来走势等等,以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从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学理诠释。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