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
作者:季水河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3
页数:300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500475996
ISBN-10:7500475993
去豆瓣看看 序
绪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反思
第一节 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接受
一 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
二 三足鼎立到一家称雄
三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失误
第二节 当代的发展:新中国55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一 经典著作译注期
二 理论体系探讨期
三 当代形态建构期
第三节 价值的追寻: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与问题
一 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与研究的意义
二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篇 历史论
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
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
一 翻译评注:理论武器的储备
二 学习研究:思想转变的历程
第二节 离经叛道:“文化大革命”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异化
一 从批判武器到斗争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二 从对比方法到突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比方法与“三突出”、“三陪衬”创作原则
三 从无产者到高大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象论与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
第三节 基本估价: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
一 积极作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及与转型
二 消极影响: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排他性和研究的保守性
第二章 理论体系探讨期(1980一1988)
第一节 横向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 断简残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二 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纵向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 通史体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延伸
二 专题结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重点展示
三 交叉融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发展的史论确证
第三节 当下之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研究的意义与提问
一 检讨审视: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 体系再思:意犹未尽的话题
第三章 当代形态建构期(1989_2003)
第一节 宏观视野:构筑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体系
一 以“生产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
二 以“入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
三 以“掌握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
第二节 聚焦难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
一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
必然要求和当代际遇
二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
基本内涵和主要环节
三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
历史转变与当代趋向
第三节 发展完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时代课题
一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体系建构中的问题
二 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体系建构中的难题
中篇 范畴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学思想研究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艺术生产论研究
下篇 走向论
第七章 走向多元对话思维
第八章 走向多重资源整合
第九章 走向多种方法综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4月,四川省邻水县人,中共党员。现任湘潭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出版((美学理论纲要》、《新闻美学》、《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阅读与阐释》等个人学术著作9部,主编、合著((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文学原理》等著作、教材20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等全国数十家刊物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共有著述200多万字。其成果被其他学者引用、列入参考文献和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400多次(篇、段),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等荣誉称号或奖励。先后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特邀评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全书从绪论、历史论、范畴论与走向论等多个侧面,在逻辑与历史的结合、历时与共时统一的维度上总结回顾50年来的我国文艺学发展历史。作者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上,思考历史具有现代意识,评论现实具有历史眼光,预测未来具有前瞻思维。该著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新世纪文学理论本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