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景天魁卷)
作者:景天魁 著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
丛书:当代中国社会学家文库
页数:458
定价:48.00 元
ISBN-13:9787303097395
ISBN-10:7303097392
去豆瓣看看 理解中国发展: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引论)
第一篇 问题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第一章 回应费根命题:社会公正是21世纪社会学的主题
一、社会公正应否成为21世纪社会学的主题
二、社会公正能否成为21世纪社会学的主题
三、社会公正怎样才能成为21世纪社会学的
第二章 问题背景
一、关于社会发展观的思考
二、问题背景之一:发展的两难困境——发展条件的公平问题
三、问题背景之二:发展模式的反思——发展过程的公平问题
四、问题背景之三:利益格局的演变——发展结果的公平问题
第三章 基本思路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创新性
二、走向整体协调
三、作为公正的发展
四、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第二篇 核心概念:底线公平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
一、理念的缺失和“赤字”
二、效率主义与平等主
三、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高扬社会公正的理念
第五章 底线公平与社会保障的柔性调节
一、底线公平的概念
二、底线公平的制度含5c
三、底线公平的作用和相关机制
四、底线公平:必须做到的公平
五、建议和结论
第六章 构筑和谐社会的机制
一、寻求共同性的机制
二、寻求均衡点的机制
三、促进协调的机制
四、底线公平机制
五、说明和结论
第七章 底线公平与东亚发展模式
一、是否存在东亚社会发展模式
二、如何扩大东亚社会发展的共同
三、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16s
四、从福利模式到社会模式
第三篇 在底线公平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之一:调整利益结构
第八章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一、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切入点
三、关键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第九章 调整利益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一、调整利益结构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二、怎样认识和缩小收入差距
第十章 以底线公平为基础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格局
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
二、当前利益格局的成因
三、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体制
四、底线公平:为社会支出提供科学依据
五、以底线公平为基础促进利益关系和谐的政策举措
六、跨入面向民生的新发展阶段
第四篇 在底线公平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之二:实现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关于和谐社会的指标问题
第十二章 社会公正与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三章 底线公平的教育发展模式
第十四章 和谐文化与协调发展
第五篇 在底线公平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之三:增进社会福利
第十五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点和意义
第十六章 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十七章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
第十八章 围绕农民健康问题:政府、市场、社会的互动
第十九章 底线公平与残疾人保障
第六篇 在底线公平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之四:加快社会建设
第二十章 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
第二十一章 和谐管理
第二十二章 社区发育的逻辑
第二十三章 社区自治与民间组织
第二十四章 加强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
第二十五章 社会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附录1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附录2 从底线公平看新农村建设
附录3 兼容贯通:景天魁的学术思想
附录4 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报道五篇)
参考文献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3年生于山东蓬莱,1 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1一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研究员,1988-1995年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5-2006年先后担任社会学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2005年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01-2005年任国际社会学会(IIS)副会长。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任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为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参事,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科学家。1981年,提出作为社会形成理论的“劳动起点论”;1 9 8 7年,提出“社会认识系统的悖论”;1 993一l 999年,提出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时空压缩论”;2000-2005年,提出作为社会政策理论的“底线公平论”。
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中国现在也在发生大规模的移民。但是,当年英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移民是怎样的情况呢?你们是在英国,非常清楚英国的历史: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土地,大量的人口往本国南部的一些工业城市迁移,同时很多的却是移向北美,后来相当一些还移到澳大利亚这样一些国家。也就是说,历史上,早期的这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的移民主要是国际移民。中国现在的发展,也存在大规模的移民,往哪里移?人口众多的四川、湖南、河南这些地方的人往东部沿海移,造成了国内大规模的所谓农民工的流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往国外移,但是往国外移民的规模比在国内转移的规模要小得多。国内转移的规模初步算下来,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从农村转移到工业部门大约是1.3亿人,最近,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有1.2亿人,也就是说。现在在国内转移的规模是2.5亿人。大概现在中国往国外移民的可能也就是几百万人,我估计肯定达不到一千万。二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