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心理学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简史
一、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
二、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人格评估和研究方法
一、信度和效度
二、人格评估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人格基本问题的争论
第二章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 人格的潜意识理论
一、潜意识
二、前意识
三、意识
第二节 人格的内驱力
一、本能和内驱力
二、本能和内驱力分类
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人格心理结构论
一、本我
二、自我
三、超我
第五节 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焦虑
二、自我防御机制
第六节 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与文化
第一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人格结构理论
二、人格动力学
三、人格的发展
四、心理类型
五、荣格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二、社会关注
三、生活风格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观点
一、霍妮的基本焦虑说
二、沙利文的人际理论
三、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
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后弗洛伊德理论
一、人格结构中的自我
二、人格发展阶段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第一节 梅拉尼克莱因与客体关系理论
第二节 玛格丽特玛勒尔的观点
第三节 奥托·科恩伯格的观点
第四节 亨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第五节 约翰·道尔拜的依恋关系理论
第五章 人格特质理论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一、主要理论
二、人格发展
三、心理治疗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心理学
一、主要理论
二、人格发展
三、心理治疗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心理学
一、主要理论
二、人格发展
三、心理诒疗
第四节 现代特质心理学
一、“大五”模型的发现与验证
二、“大五”模型的应用研究
第六章 人格的行为和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第二节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一一反应论
二、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人格社会认知理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人格结构理论
第四节 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直接观察
二、自我监控
三、他人观察
四、行为评估
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认知人格理论概述
一、认知人格理论的兴起
二、人格中的认知成分
三、认知过程的人格差异:认知风格
四、认知人格理论和“自我”
第二节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个人构念系统理论
三、个人构念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米歇尔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三、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认知人格理论应用:抑郁及其治疗
一、抑郁的认知成因
二、抑郁图式及其矫治
第八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二、自我实现理论
第二节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一、基本假设
二、自我和自我实现
三、心理异常与治疗
第三节 罗洛梅的人格理论
一、论人格内涵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第九章 人格差异
第一节 性别与人格
一、性别角色研究
二、性格上的性别差异
三、能力上的性别差异
四、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情绪和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一、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表达行为的个体差异
三、情绪生理反应的个体差异
四、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第三节 人格的文化差异
一、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
二、人格的跨文化研究
第十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人格特征的生物学研究
一、艾森克人格维度的生物学研究
二、泽克曼的人格生物模型
三、气质与遗传
第二节 人格的遗传因素研究
一、高尔顿的行为遗传学说
二、双生子研究
三、基因与人格
第三节 人格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第十一章 人格与健康
第一节 人格一健康关系模型
一、交互作用应激中介模型
二、健康行为模型
三、体质倾向模型
四、疾病行为模型
第二节 人格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一、A型行为与冠心病
二、C型人格与癌症
三、其他研究:D型人格
第三节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概述
二、常见人格障碍类型及其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