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
作者:唐德祥,皮星 主编
出版: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9.4
丛书:21世纪经济学专家专著系列
页数:190
定价:23.00 元
ISBN-13:9787504730466
ISBN-10:7504730467
去豆瓣看看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我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3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4 小结
3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3.3 科技创新对经济数量增长的作用机理
3.4 科技创新对经济质量改善的作用机理
3.5 小结
4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4.1 引言
4.2 实证分析
4.3 全要素生产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差距的形成原因
4.4 小结
5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5.1 引言
5.2 科技创新对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5.3 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分析
5.4 小结
6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评价与识别
6.1 引言
6.2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法(FAI)评
6.3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支持向量机(SVM)识别
6.4 小结
7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障碍及其支持系统
7.1 引言
7.2 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障碍
7.3 发达和新兴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7.4 我国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支持系统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唐德祥男,1972年4月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重庆理工大学金融学系主任,2005年12月破格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研究。近年来,先后在《科研管理》、《数理统计与管理》和《中国流通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参编专著或教材2部。
近年来,先后多次被评为重庆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工作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获得“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6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被授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皮星,男,1974年10月出生,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技术创新和卫生经济研究。近年来,先后在《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国卫生资源》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项),参编专著3部。2009年享受军队优秀人才津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然而,由于经济转型以及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总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格局保持着日益扩大的演变趋势。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形成共识的今天,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中、西部地区实现由“资源推动”向“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百倍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著作《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力图转换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研究视角,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深入考察科技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作用机理,从而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