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概论
§1.1 污垢对换热设备的影响
§1.2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意义
§1.3 污垢的分类
1.3.1 按工艺过程
1.3.2 按工质状态
1.3.3 按随时间变化特性
1.3.4 按污垢形成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1.3.5 其他分类法
§1.4 污垢耗费的估算(垢害的定量估计)
1.4.1 污垢耗费的组成
1.4.2 污垢耗费的估算例
§1.5 污垢研究简史、现状与展望
1.5.1 污垢研究简史
1.5.2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现状
1.5.3 换热设备污垢研究的展望
附录生物污垢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污垢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污垢的形成过程
2.1.1 概述
2.1.2 起始
2.1.3 输运
2.1.4 附着
2.1.5 剥蚀
2.1.6 老化
§2.2 污垢形成的输运机制
2.2.1 对流输运
2.2.2 外力输运
2.2.3 惯性输运
2.2.4 碰撞
§2.3 污垢形成的附着机制
2.3.1 胶体的稳定性
2.3.2 附着机制
2.3.3 附着时间
2.3.4 细胞附着特性
§2.4 污垢形成的剥蚀机制
2.4.1 近壁区的湍流结构
2.4.2 沉积于表面上的粒子受力分析
2.4.3 粒子剥离率
2.4.4 剥离对粒子沉积的影响
§2.5 污垢形成的诱导期
2.5.1 表面材料的影响
2.5.2 析晶污垢的诱导期
2.5.3 颗粒污垢的诱导期
§2.6 污垢影响因素分析
2.6.1 换热器运行参数的影响
2.6.2 换热器结构参数的影响
2.6.3 流动介质性质的影响
2.6.4 环境因素对生物污垢的影响
2.6.5 致垢条件阈值
§2.7 强化传热方法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1 评价方法
2.7.2 强化传热方法对化学反应污垢的影响
2.7.3 强化传热方法对析晶污垢的影响
2.7.4 强化传热方法对颗粒污垢的影响
2.7.5 扩展表面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6 粗糙表面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2.7.7 强化件局域的污垢特性
2.7.8 其他强化方法对污垢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污垢积聚的预测(模型)
§3.1 经验模型
§3.2 颗粒污垢预测模型
§3.3 化学反应污垢预测模型
§3.4 析晶污垢预测模型
§3.5 腐蚀污垢预测模型
3.5.1 腐蚀污垢机制
3.5.2 腐蚀污垢模型
3.5.3 微生物引起的腐蚀污垢
§3.6 生物污垢预测模型
3.6.1 黏膜的组成
3.6.2 黏膜特性
3.6.3 预测模型
§3.7 凝固污垢预测模型
3.7.1 静止系统
3.7.2 流动系统
3.7.3 多组分流体
§3.8 混合污垢的特征
§3.9 气侧污垢预测
3.9.1 利用煤灰物理性质进行预测
3.9.2 依据换热设备运行特性进行预测
3.9.3 煤灰结渣倾向的模糊判别法
§3.1 0食品污垢的预测
§3.1 1污垢预测的概率模型
3.1 1.1 污垢模型的随机性分析
3.1 1.2 污垢预测概率模型的建立
3.1 1.3 初始污垢热阻的确定
3.1 1.4 达到临界污垢热阻时间的确定
3.1 1.5 污垢热阻随时间变化率的平均值的确定
§3.1 2通用模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污垢监测及数据评价
§4.1 概述
§4.2 污垢监测的热学法
4.2.1 污垢热阻法
4.2.2 温差监测法
§4.3 污垢监测的非热学法
4.3.1 直接称重法
4.3.2 厚度测量法
4.3.3 压降测量法
4.3.4 放射性技术
4.3.5 时间推移电影法
4.3.6 液晶瞬态法
4.3.7 光学法
4.3.8 超声脉冲反射法
4.3.9 钙离子浓度法
§4.4 液侧污垢监测技术
4.4.1 液侧污垢的实验研究设备
4.4.2 液侧污垢特性参数的测量
4.4.3 液侧污垢的监测设备
§4.5 气侧污垢监测技术
4.5.1 垢量测管
4.5.2 酸沉积测管
4.5.3 热流计
4.5.4 锅炉对流换热面污垢在线监测技术
4.5.5 气侧污垢监测设备的比较
§4.6 现场数据的获取与利用
4.6.1 现场数据的价值
4.6.2 在线监测技术
4.6.3 旁路监测器
4.6.4 现场数据的利用
§4.7 污垢数据的评价与利用
4.7.1 污垢测量的误差分析
4.7.2 污垢热阻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7.3 提高污垢数据可靠性的建议
4.7.4 污垢数据利用工具简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防垢对策——设备投运前所采取的策略
§5.1 污垢对换热器设计的影响
5.1.1 污垢对传热的影响
5.1.2 污垢对流动压降的影响
§5.2 换热器设计时污垢数据的来源
§5.3 换热器设计时考虑污垢的方法
5.3.1 污垢热阻(污垢系数)
5.3.2 洁净系数
5.3.3 冗余面积百分数
§5.4 换热器型式、材料和表面处理方式的选择
5.4.1 换热器型式的选择
5.4.2 换热器材料的选择
5.4.3 表面防垢措施及其评价
§5.5 考虑污垢时换热器的设计
§5.6 考虑污垢时换热器网络系统的设计
5.6.1 换热器网络污垢特点
5.6.2 网络设计中考虑污垢的夹点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抑垢对策——设备运行阶段所采取的策略
§6.1 运行前的检查与试验
6.1.1 检查
6.1.2 水压试验
§6.2 冷却水污垢的抑制策略
6.2.1 化学法
6.2.2 物理法
6.2.3 新技术
§6.3 气侧污垢的抑制策略
6.3.1 燃料清洗技术
6.3.2 运行工况控制技术
6.3.3 燃料添加剂的应用技术
6.3.4 表面清洗技术
6.3.5 急冷技术
6.3.6 气体净化技术
§6.4 运行中液侧污垢的抑制策略
6.4.1 析晶污垢和凝固污垢
6.4.2 化学反应污垢
6.4.3 腐蚀污垢
6.4.4 微生物污垢
6.4.5 锅炉水处理
§6.5 考虑污垢的启停程序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除垢对策——污垢形成后所采取的策略
§7.1 概述
§7.2 换热器的最佳清洗周期
7.2.1 蒸发器离线清洗的最佳周期
7.2.2 凝汽器在线管理的优化模型
7.2.3 计及风险水平的最佳清洗周期
§7.3 机械清洗技术
7.3.1 机械清洗的机制研究
7.3.2 机械清洗的特点
7.3.3 机械清洗方法
§7.4 化学清洗技术
7.4.1 化学清洗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7.4.2 化学清洗的特点
7.4.3 化学清洗方法
§7.5 污垢在线清洗技术
7.5.1 在线机械清洗技术
7.5.2 在线化学清洗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污垢对策的评价、选用与展望
§8.1 污垢对策的评价
§8.2 防垢技术的评价
§8.3 抑垢技术的评价
8.3.1 静态试验法
8.3.2 动态试验法
8.3.3 重量法
8.3.4 核磁共振谱线法
8.3.5 分形法
8.3.6 恒定组分法
§8.4 除垢技术的评价
§8.5 当前对策研究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8.6 对策选用的一般原则和实施步骤
8.6.1 对策选用的一般原则
8.6.2 对策选用的实施步骤
§8.7 对策技术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一些物质的热导率
附录Ⅱ再沸器污垢系数的推荐值
附录Ⅲ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系数
附录Ⅳ美国管式换热器制造商协会(TEMA)推荐的污垢系数(第八版,1998)
附录Ⅴ各种材料的相互作用能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