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与阶段划分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六次改革发展契机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之”字形道路
四、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从恢复、徘徊到快速提高
五、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普适性
六、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国经济的未来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的经济状况(1949年前)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时的基本国情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环境
第二节 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第二篇 恢复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49-1957年)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 国际国内贸易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财政经济的平衡发展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第二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三篇 动荡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58-1978年)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第二节 “大跃进”与“大倒退”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和“共产风”
第六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徘徊发展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三节 经济调整的成效与基本经验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跌宕起伏
第一节 备战思想指导下的“三线”建设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与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三节 “权力下放”与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损失与某些领域的局部发展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的经济恢复与拨乱反正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的经济恢复
第二节 “左”倾思想的延续与拨乱反正
第四篇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中国经济(1979-1991年)
第九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节 改革路线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行
第十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第一节 改革思路的深化与“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二节 改革重心转移与多种经济成分格局形成
第三节 对外开放从起步到进一步发展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在体制摩擦中曲折前进
第一节 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第二节 价格“双轨制”与价格改革闯关
第三节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治理整顿
第五篇 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1992-2002年)
第十二章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一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发展
第十三章 经济建设全面高涨.
第一节 1993年经济过热与“软着陆
第二节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第三节 加入WTO与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十四章 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节 积极探索新型宏观调节体系
第四节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篇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2003年至今)
第十五章 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跨越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完善财税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
第三节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四节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五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一节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第二节 新时期新阶段下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