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
作者:(美)刘海善(Liu,H) 著;陈薇 译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12
页数:250
定价:20.00 元
ISBN-13:9787208082731
ISBN-10:7208082731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作为个案研究的中国经济特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主题和论述组织结构的说明
第二节 评判性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和叙述类文献
第三节 导致相关研究性文献不完善的若干重大因素
第四节 方法论、实地调查和理论框架
第五节 综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偏离几种主要可选择的发展途径
第六节 变迁中的政治与领导的重要性:从反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章 经济特区政策的变迁:国家角色的转换
第一节 国家层次上的权力交接
第二节 邓小平时代在地方层次上经济政策变迁:两个“罗芳村”的故事
第三节 中国走向国际层次:认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
第四节 经济特区的概念化评述
第五节 经济特区政策的形成和执行
第六节 演进中的经济特区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七节 经济特区内和围绕经济特区的主要政策变迁
第三章 经济特区的内涵、地域、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内涵与类型
第二节 有关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之理论
第三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最后的“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一节 上海浦东新区剪影:地位、地域和形象
第二节 上海攀升到经济特区之巅
第三节 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政策变迁的幕后驱动力
第四节 深圳与上海之比拼:新特区政策变迁的焦点及主要目标
第五章 中国经济特区的前景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冲击影响力
第一节 围绕中国经济特区的辩论
第二节 正在扩大中的少数富裕群体与众多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城乡发展之问的差距
第三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前景
第四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与世界的冲击影响力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重要术语英汉对照
刘海善,1979年入学于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1983年任教于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易名为华东政法大学)。1987年底赴美国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研究院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1990年修读于纽约大学(NYU)法学院。2005年获得美国新学院大学(New School University)哲学博士Phi)学位。1992年迄今从事美国照相材料进出口商贸。现为美中资产管理公司总裁,2007年率中美追债律师代表团在浙江宁波召开首届中美追债防债会议。
1987年出版《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翻译《法律社会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2年合编《社会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经济特区》着眼于一种在世界史上独特的获得广泛的国家支持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历程。尤其特别地考察了该历史性变迁的一个方面,即精心选择的一系列经济特区的试验性实践。这近三十年的实验为研究城市学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即一种独特的由国家主导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途径和方法引进曾经一度停滞不前的社会中。《中国经济特区》说明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与贯彻政策变迁及促进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行政治性引导的互动诸方面的关键角色作用。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