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生物圈与植物的生态环境
1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1.1 地球表层系统与生物圈的基本概念
1.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论
1.1.2 地球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1.1.3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1.1.4 生物圈中的植物及其生态环境
1.2 大气圈与植物的气象环境
1.2.1 大气圈的结构与成分
1.2.2 大气圈的辐射平衡与植物的辐射环境
1.2.3 大气圈的能量平衡与植物的温度环境
1.2.4 大气的湍流运动与植物的风环境
1.3 水圈与植物的水环境
1.3.1 地球的水圈与水资源
1.3.2 植物的水环境
1.4 岩石圈与植物的土壤环境
1.4.1 岩石圈和土壤圈
1.4.2 植物的土壤环境
1.4.3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5 生物圈及其植物的生物环境
1.5.1 生物圈的进化
1.5.2 植被群落与生态系统
1.5.3 植物的生物环境
1.6 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6.1 环境因子对植物的作用
1.6.2 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1.6.3 植物及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植物的气孔行为及气孔导度的模拟模型
2 气孔行为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2.1 植物叶片的结构与气孔分布
2.1.1 植物的叶片结构
2.1.2 气孔的形态、构造及其频度
2.1.3 植物气孔的进化与生态适应性
2.2 气孔开闭运动及其机理
2.2.1 气孔开闭运动
2.2.2 气孔开闭运动的化学调节机制
2.2.3 环境因子影响气孔开度的生理反应
2.3 气孔导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3.1 叶面的水汽扩散通量与气孔导度
2.3.2 叶面的CQ扩散通量与气孔导度
2.3.3 气孔导度的单位
2.4 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2.4.1 气孔导度对光环境的响应
2.4.2 气孔导度对湿度环境的响应
2.4.3 气孔导度对水分环境的响应
2.4.4 气孔导度对温度环境的响应
2.4.5 气孔导度对COz浓度环境的响应
2.5 气孔导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
2.5.1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2.5.2 气孔导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2.5.3 叶位间气孔导度的垂直分布
2.5.4 叶两面的气孔导度比的变异性
2.5.5 不同环境下物种间气孔的变异性
参考文献
3 气孔导度的环境响应及其模拟
3.1 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函数
3.1.1 气孔开度的一般模型
3.1.2 气孔导度对光环境的响应
3.1.3 气孔导度对湿度环境的响应
3.1.4 气孔导度对水分环境的响应
3.1.5 气孔导度对温度环境的响应
3.1.6 气孔导度对COz浓度的响应
3.2 多环境变量的气孔导度模型
3.2.1 2变量的环境模型
3.2.2 多变量回归模型
3.2.3 多变量乘合模型
3.3 其他类型的气孔导度模型
3.3.1 日尺度的时间变量模型
3.3.2 季节变化的时间变量模型
3.3.3 光合作用一气孔导度耦合模型
3.4 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变化响应的复杂性及其模拟
3.4.1 在长时间尺度和日变化尺度上气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性
3.4.2 气孔的开一闭过程对环境变化的非对称响应
3.4.3 气孔导度与环境要素变化及其他生理过程间反馈关系的复杂性
3.4.4 群落尺度气孔行为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4 环境变量函数乘合的气孔导度模型
4.1 环境变量函数乘合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4.1.1 多环境变量函数乘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4.1.2 多变量函数乘合模型的构建和参数化方法
4.1.3 多变量函数乘合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4.2 环境变量函数乘合模型的优化
4.2.1 模型优化问题的提出
4.2.2 模型优化的方法和程序
4.2.3 优化模型在玉米气孔导度模拟申的应用
4.3 基于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多尺度响应的组合模型
4.3.1 建立组合模型的基本思路
4.3.2 构建组合模型的方法
4.3.3 组合模型的生物学机制
4.4 组合模型在玉米气孔导度模拟中的应用
4.4.1 PSC模型的建立广
4.4.2 RDO模型的建立
4.4.3 气孔导度组合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4.4.4 组合模型的估算精度
4.5 组合模型的应用及其验证
4.5.1 组合模型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应用
4.5.2 组合模型在生态系统水碳通量模拟申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模拟模型
5 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5.1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5.1.1 叶绿体的功能与结构
5.1.2 叶绿体的色素成分与功能
5.1.3 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
5.2 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过程
5.2.1 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5.2.2 光化学反应与电子传递
5.2.3 光合磷酸化作用
5.2.4 CO2的固定和还原
5.3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差异
5.3.1 叶的解剖特征
5.3.2 环境适应性
5.3.3 CO2补偿点与光合效率
5.3.4 光呼吸
5.4 光合作用的环境控制机制
5.4.1 光
5.4.2 温度
5.4.3 水分
5.4.4 CO2浓度
5.4.5 矿质元素
5.4.6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5.5 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人为调控
5.5.1 调节植物的环境条件、提高植物的光合强度
5.5.2 控制植物自养呼吸、提高净光合强度
5.5.3 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
5.5.4 调节光合产物的分配、提高植物产品妁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6 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响应模型
6.1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模型
6.1.1 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主要特征
6.1.2 光合作用一光响应曲线的数学模型
6.1.3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模型的应用
6.2 植物光合作用对CO2浓度的响应模型
6.2.1 光合作用对CO2浓度响应的主要特征
6.2.2 光合作用的CO2响应曲线的数学模型
6.2.3 光合作用的CO2响应曲线模型的应用
6.3 植物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模型
6.3.1 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6.3.2 先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模型
6.3.3 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的变异性
6.3.4 光合作用模型参数对温度的响应
6.4 植物光合作用对水分的响应
6.4.1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6.4.2 光合作用对水分的响应
参考文献
7 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模型
8 植物光合作用与生态系统碳平衡
第四篇 植物蒸腾作用及模拟模型
9 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10 SPAC系统的水分运动及其根系的水分吸收
11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生态系统水分平衡
第五篇 植物的水分利用及其模拟模型
12 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13 植物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性
14 基于气孔行为的光合-蒸腾耦合模型及水分利用效率模型
第六篇 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区域模型
15 其于EALCO模型的典型生态系统光合-蒸腾耦合关系分析
16 基于CEVSA2模型的典型生态系统水碳交换动态分析
17 区域水碳循环过程模型及其模拟分析
参考文献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