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作者:曹汝霖 著
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4
丛书:回忆录丛书
页数:491
定价:58.00 元
ISBN-13:9787500081029
ISBN-10:7500081022 
去豆瓣看看    前言
  陈序
  李序
  李序
  一  幼年景象老去未忘怀
  二  完姻后适值戊戌变法
  三  游学汉皋拳匪闹北京
  四  鬻附郭田赴日本留学
  五  蔡钧升官吴氏被放逐
  六  学校毕业见习裁判所
  七  同范静生商办速成班
  八  日本明治时代之一瞥
  九  联军和成老臣薨于京
  十  日俄战争引起亲日感
  十一  毕业回国派商部行走
  十二  北京市政今昔之改观
  十三  殿试中式引见授主事
  十四  东三省会议调充随员
  十五  会议完毕奏调外务部
  十六  两宫回銮慈禧行新政
  十七  修订官制袁宫保晋京
  十八  袁兼外尚革新外务部
  十九  初次召见奏陈立宪事
  二○  地方自治先设咨议局
  二一  预备国会设立资政院
  二二  两宫宾天仅相隔一日
  二三  嗣君登极一语竟成谶
  二四  随伦贝子赴日本答礼
  二五  设邮传部筹赎回路权
  二六  遭弹劾想起端方革职
  二七  罢免袁世凯铸成大错
  二八  调查东三省条陈十事
  二九  开跳舞会酬治疫会员
  三○  补左侍郎使法未成行
  三一  武昌起义星火竟燎原
  三二  起用项城为总理大臣
  三三  唐绍仪奉旨南下讲和
  三四  受优待条件清帝逊位
  三五  民国改元北京起兵变
  三六  业律师领第一号证书
  三七  选举总统公民团起哄
  三八  出任外次加仪同特任
  三九  修新华宫竖子出风头
  四○  承认民国各使递国书
  四一  政事堂成立厘定官制
  四二  日使面递廿一条觉书
  四三  外交大楼中日开会议
  四四  召大会讨论最后通牒
  四五  总统感国耻气忿发奋
  四六  清华大学周寄梅奠基
  四七  帝制运动先设筹安会
  四八  我父花甲项城赠彩金
  四九  借谢寿进最后之劝告
  五○  逢场作戏贻终身之憾
  五一  撞车受伤住医院治疗
  五二  项城禁赌一场没结果
  五三  滥捕乱党乘机进忠告
  五四  保举顾少川闲话使才
  五五  设中央医院又修汤山
  五六  英使劝进误尽了项城
  五七  蔡松坡人滇声讨帝制
  五八  取消帝制项城薨于位
  五九  黄陂继总统张勋复辟
  六○  马厂誓师合肥讨复辟
  六一  合肥组阁征余长交通
  六二  兼长财部西原谈借款
  六三  冯河间阻挠合肥征南
  六四  奉军入开张作霖干政
  六五  新国会举东海为总统
  六六  青岛撤兵换文之经过
  六七  巴黎和会失败拒签约
  六八  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
  六九  漫谈财交任内两三事
  七○  旧居被毁北京盖新宅
  七一  交通银行闹挤兑风潮
  七二  梁士诒组阁昙花一现
  七三  皖直开战北洋始解体
  七四  靳云鹏设计谋毒同僚
  七五  直奉火并竟殃及池鱼
  七六  痛遭大故一怒散两姬
  七七  徐蔚如讲经达铨办报
  七八  靳云鹏忘恩不愿师门
  七九  暗杀之风蔓延到天津
  八○  徐东海下野曹锟贿选
  八一  邂逅女学生竟成眷属
  八二  三角联盟奉直又启衅
  八三  冯玉祥回京逼宫盗宝
  八四  还乡葬父合肥任执政
  八五  合肥嘱赴奉邀张作霖
  八六  在病中闻徐又铮被戕
  八七  老母古稀静真生一女
  八八  子女出洋谈婚姻问题
  八九  冯玉祥阴谋逼段下野
  九○  张作霖开府称大元帅
  九一  张作霖殉国于皇姑屯
  九二  张学良怀疑杀杨宇霆
  九三  北伐告成东北亦易帜
  九四  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
  九五  吉田茂请合肥商停战
  九六  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九七  日军设立冀东伪政权
  九八  逊帝出关成立满洲国
  九九  西安事变种下了祸根
  一○○  禳灾弭兵建金刚法会
  一○一  合肥南下受蒋公礼遇
  一○二  侍母到杭建水陆道场
  一○三  庐山应召蒋先生邀请
  一○四  合肥留遗嘱逝世沪滨
  一○五  老母八旬我又得一女
  一○六  七七事变平津遂易手
  一○七  十九军抗日战争开始
  一○八  南京失守德使出调停
  一○九  天津日宪兵横行无忌
  一一○  抱不平遭日宪兵疑忌
  一一一  坚辞华北伪政府主席
  一一二  与王叔鲁病床一席话
  一一三  华北临时伪政府成立
  一一四  就公司董事长的开始
  一一五  坚辞联准银行董事长
  一一六  贝岛会社收买正丰矿
  一一七  明治矿业开发磁县矿
  一一八  汪组伪政府竟称还都
  一一九  游青岛访老友章仲和
  一二○  徐东海高龄病逝津门
  一二一  吴佩孚设宴硬拉交情
  一二二  王揖唐继任伪委员长
  一二三  松冈洋右急功反误国
  一二四  日袭珍珠港掀起大战
  一二五  收容协和医生之经过
  一二六  四十七年夫妻竟永诀
  一二七  王克敏再起实行统制
  一二八  雷电一霎慈母痛归天
  一二九  王荫泰任末代委员长
  一三○  释放教授冈村践诺言
  一三一  雅尔达协定中俄诡计
  一三二  波茨坦宣言日本乞降
  一三三  太和殿受降盛极一时
  一三四  胜利后平津形形色色
  一三五  肃奸工作北方亦开始
  一三六  蒋先生关垂戴笠道歉
  一三七  老友受累达铨尽友谊
  一三八  摒挡还乡葬先母亡室
  一三九  追述汇业倒闭之经过
  一四○  父老相劝还乡度晚年
  一四一  徐蚌会战国军受重创
  一四二  和谈不成金融总崩溃
  一四三  共军渡长江直下上海
  一四四  庆稀告奋勇陪我远行
  一四五  中共通缉穷途走香港
  一四六  避居日本感旧雨温情
  一四七  日暮穷途友情之可贵
  一四八  留日时间种种之接触
  一四九  日本五十年之今昔观
  一五○  盟军占领日本之闻见
  一五一  故人云亡四女亦病故
  一五二  卧病东京庆颐成婚礼
  一五三  留日八年别时多感慨
  一五四  来新大陆就养女儿家
  一五五  米特兰市巡游之所见
  一五六  游览都市泱泱大国风
  一五七  故旧凋零我亦撄小极
  跋语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清政府外务部供职,官至外务部左侍郎。民国以后,先后供事袁世凯与段琪瑞,担任过外交、财政和交通总长。五四运动后离开政坛,转入实业界,任交通银行总理、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等职。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在晚清与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是要澄清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洗刷卖国贼的罪名。后来经过扩充,进至涉及他的一生,故更名为《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即人清政府商部、外务部供职,清朝末年位至外务部副大臣。民国以后,先后供事袁世凯与段琪瑞,担任过外交部次长、交通总长,后兼署外交总长、财政总长,是新交通系的首要人物。五四运动后他虽然被迫离开政坛,转人实业界,任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但并没有放弃政治活动,同安福系仍然来往密切,是段琪瑞帷幄中的重要人物。华北沦陷后,他又凭借这种背景,担任过华北政府的高级顾问等职,身份上有暖昧不明之处。
  早在清末之际,他就是有名的亲日派,一切昭昭在人耳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因为忙于内战,无暇东顾,北洋政府的外交活动只剩下了对日外交。因此北洋政府的对日交涉,后来也主要由他处理,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亲日派的领袖。而他经手的事务,还不限外交一项。北洋政府几次对日借款,也是由他一手经办的。
  这部《曹汝霖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原名《五四运动始末》,连载于香港《天文台报》。可见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澄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洗刷卖国贼的罪名。但后来经过扩充,“将清末民初经历之事,择要纪录,以明实情”,内容已经涉及他的一生,故亦更名为《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又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是十分少见的。40多年前,这本书在香港初版时,立刻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所以尽管时隔多年,我们还是决定将本书纳入“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重新排录出版,希望这部史料能够再次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成为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对自己做了许多辩解。从他的回忆看,他因为参与“二十一条”谈判,最后落得卖国贼的下场,的确有些代人受过。首先,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他与陆徵祥一再据理力争,对可能成为亡国条款的第五条,始终没有退让,“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已尽最大之努力矣”。其次,他参与谈判时还是外务部次长,部长为陆徵祥。谈判结束后,议结条款也是由陆徵祥签字,而外界却认定是他签字的。只是这些辩解能不能洗刷他的罪名,还有待于读者做出正确判断。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