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防治实用技术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传播与危害简况
1.2 防治技术现状
1.3 人侵研究中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1.4 防治技术及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薇甘菊生物学特性
2.1 分类
2.2 形态
2.3 种子萌发
2.4 生长
2.5 繁殖
2.6 生理与生态
2.7 入侵能力
2.8 危害
参考文献
第3章 薇甘菊危害区域
3.1 广东
3.2 云南
3.3 海南
3.4 广西
3.5 香港、澳门
3.6 台湾
参考文献
第4章 薇甘菊防治策略
4.1 防治策略的基本原则
4.2 防治策略的行动框架
4.3 防治决策与实施管理
4.4 链条式防治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章 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5.1 化学防除技术流程
5.2 森草净
5.3 草灌净
5.4 灭薇净
5.5 草甘膦
参考文献
第6章 薇甘菊的物理防除
6.1 人工清除
6.2 遮光法(黑色薄膜覆盖)
参考文献
第7章 薇甘菊的生态控制
7.1 群落改造防治薇甘菊
7.2 田野菟丝子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
8.1 锈菌
8.2 婀珍蝶
8.3 紫红短须螨
8.4 其他昆虫
参考文献
第9章 薇甘菊的综合防治
9.1 薇甘菊危害立地的类型
9.2 不同类型立地上薇甘菊的防治技术
9.3 综合防治技术
9.4 适用于农田区域的防治技术
第10章 薇甘菊的调查与防治作业设计方法
10.1 调查方法
10.2 防治作业设计
10.3 调查与作业设计报告书
第11章 薇甘菊防治的验收标准
11.1 化学防除验收标准
11.2 物理防除与生态控制验收标准
第12章 薇甘菊的区域防治与质量管理
12.1 区域防治
12.2 项目管理体制
12.3 工程招投标
12.4 专家组指导与工程监理
12.5 项目质量控制
第13章 疑难问答
13.1 薇甘菊也是绿色植物,为什么要防治它?
13.2 防治薇甘菊就是要消灭它吗?
13.3 如何选择有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
13.4 为什么说防治薇甘菊危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13.5 为什么薇甘菊蔓延、生长得比一般植物要快?
13.6 为什么薇甘菊防治需要进行区域联合防治?
13.7 为什么森草净防治薇甘菊的效果最好?
13.8 为什么化学防治薇甘菊要选择防治时间,且在广东的最佳时间是6~10月?
13.9 为什么在薇甘菊种子成熟期不宜进行化学防治或人工清除?
13.10 化学防治薇甘菊是不是药量越大越好?
13.11 为什么防治薇甘菊的原则是“早发现早防治”?
13.12 化学防治薇甘菊为什么用背负式喷雾器最好?
13.13 薇甘菊繁殖和生长都很快,能够用到我国西北部治理沙漠吗?
13.14 田野菟丝子是农业害草,用于防治薇甘菊会不会成为新的灾害
13.15 薇甘菊有什么经济价值?
13.16 森草净防治薇甘菊时,会在土壤残留吗?它对人和水源有害吗
13.17 遮光法防治薇甘菊有什么利与弊?
13.18 如何防止化学防治薇甘菊时产生药害?
13.19 如何培育田野菟丝子并使它顺利寄生在薇甘菊上?
13.20 人工清除薇甘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彩版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传播与危害简况
1.2 防治技术现状
1.3 人侵研究中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1.4 防治技术及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薇甘菊生物学特性
2.1 分类
2.2 形态
2.3 种子萌发
2.4 生长
2.5 繁殖
2.6 生理与生态
2.7 入侵能力
2.8 危害
参考文献
第3章 薇甘菊危害区域
3.1 广东
3.2 云南
3.3 海南
3.4 广西
3.5 香港、澳门
3.6 台湾
参考文献
第4章 薇甘菊防治策略
4.1 防治策略的基本原则
4.2 防治策略的行动框架
4.3 防治决策与实施管理
4.4 链条式防治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章 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5.1 化学防除技术流程
5.2 森草净
5.3 草灌净
5.4 灭薇净
5.5 草甘膦
参考文献
第6章 薇甘菊的物理防除
6.1 人工清除
6.2 遮光法(黑色薄膜覆盖)
参考文献
第7章 薇甘菊的生态控制
7.1 群落改造防治薇甘菊
7.2 田野菟丝子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
8.1 锈菌
8.2 婀珍蝶
8.3 紫红短须螨
8.4 其他昆虫
参考文献
第9章 薇甘菊的综合防治
9.1 薇甘菊危害立地的类型
9.2 不同类型立地上薇甘菊的防治技术
9.3 综合防治技术
9.4 适用于农田区域的防治技术
第10章 薇甘菊的调查与防治作业设计方法
10.1 调查方法
10.2 防治作业设计
10.3 调查与作业设计报告书
第11章 薇甘菊防治的验收标准
11.1 化学防除验收标准
11.2 物理防除与生态控制验收标准
第12章 薇甘菊的区域防治与质量管理
12.1 区域防治
12.2 项目管理体制
12.3 工程招投标
12.4 专家组指导与工程监理
12.5 项目质量控制
第13章 疑难问答
13.1 薇甘菊也是绿色植物,为什么要防治它?
13.2 防治薇甘菊就是要消灭它吗?
13.3 如何选择有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
13.4 为什么说防治薇甘菊危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13.5 为什么薇甘菊蔓延、生长得比一般植物要快?
13.6 为什么薇甘菊防治需要进行区域联合防治?
13.7 为什么森草净防治薇甘菊的效果最好?
13.8 为什么化学防治薇甘菊要选择防治时间,且在广东的最佳时间是6~10月?
13.9 为什么在薇甘菊种子成熟期不宜进行化学防治或人工清除?
13.10 化学防治薇甘菊是不是药量越大越好?
13.11 为什么防治薇甘菊的原则是“早发现早防治”?
13.12 化学防治薇甘菊为什么用背负式喷雾器最好?
13.13 薇甘菊繁殖和生长都很快,能够用到我国西北部治理沙漠吗?
13.14 田野菟丝子是农业害草,用于防治薇甘菊会不会成为新的灾害
13.15 薇甘菊有什么经济价值?
13.16 森草净防治薇甘菊时,会在土壤残留吗?它对人和水源有害吗
13.17 遮光法防治薇甘菊有什么利与弊?
13.18 如何防止化学防治薇甘菊时产生药害?
13.19 如何培育田野菟丝子并使它顺利寄生在薇甘菊上?
13.20 人工清除薇甘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彩版
李鸣光,博士,男,1948年出生,教授。198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植物学专业,1985年获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UniversityofNorthDakota博士学位。
2000年至今,一直从事薇甘菊防治技术和机理研究及其他有害藤本的治理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薇甘菊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寄生植物菟丝子致死恶性杂草薇甘菊的机理及其生态安全”(30370243)和“乡土树种幌伞枫对入侵种薇甘菊的耐受和遏制机理”(30570330),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0-01),深圳市重大项目“农林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对策”(20001050)和“薇甘菊化学防除技术应用及生态防控技术研究(2003-K3-133)”,深圳市绿化委员会项目。“薇甘菊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等。
主持的其他科研项目有: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经济昆虫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5DKA21105)。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2004)、《植物种群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等。
昝启杰,博士,男,1968年出生,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副研究员。1991年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学专业,1997年和2002年7月分别获中山大学植物学和生态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深圳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和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薇甘菊防治技术研究和滨海湿地保护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薇甘菊研究项目有:深圳市重大项目“农林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对策”(20001050)和“薇甘菊化学防除技术应用及生态防控技术研究(2003-K3-133)”,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0-01),广东省百项工程项目“害草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C31704),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项目“森草净化学防除薇甘菊技术标准”(2003120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寄生植物菟丝子致死恶性杂草薇甘菊的机理及其生态安全”(30370243)和“乡土树种幌伞枫对入侵种薇甘菊的耐受和遏制机理”(30570330),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2003-31-4),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AFDS086/01)等。
主持的其他科研项目有: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和“红树林害虫防治研究(2004B-1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树植物海桑生态场研究”(20035481)、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经费项目“新兴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905009)、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红树林湿地退化监测预警技术引进”(2008-4-38)。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外来杂草薇甘菊的人侵生态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2004)、《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2)、《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科学出版社,2005)。
2000年至今,一直从事薇甘菊防治技术和机理研究及其他有害藤本的治理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薇甘菊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寄生植物菟丝子致死恶性杂草薇甘菊的机理及其生态安全”(30370243)和“乡土树种幌伞枫对入侵种薇甘菊的耐受和遏制机理”(30570330),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0-01),深圳市重大项目“农林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对策”(20001050)和“薇甘菊化学防除技术应用及生态防控技术研究(2003-K3-133)”,深圳市绿化委员会项目。“薇甘菊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等。
主持的其他科研项目有: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1年中央财政专项——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经济昆虫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5DKA21105)。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2004)、《植物种群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等。
昝启杰,博士,男,1968年出生,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副研究员。1991年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学专业,1997年和2002年7月分别获中山大学植物学和生态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深圳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和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薇甘菊防治技术研究和滨海湿地保护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薇甘菊研究项目有:深圳市重大项目“农林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对策”(20001050)和“薇甘菊化学防除技术应用及生态防控技术研究(2003-K3-133)”,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0-01),广东省百项工程项目“害草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C31704),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项目“森草净化学防除薇甘菊技术标准”(2003120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寄生植物菟丝子致死恶性杂草薇甘菊的机理及其生态安全”(30370243)和“乡土树种幌伞枫对入侵种薇甘菊的耐受和遏制机理”(30570330),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推广”(2003-31-4),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项目“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AFDS086/01)等。
主持的其他科研项目有: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和“红树林害虫防治研究(2004B-1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树植物海桑生态场研究”(20035481)、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经费项目“新兴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200905009)、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红树林湿地退化监测预警技术引进”(2008-4-38)。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参与编著出版了《外来杂草薇甘菊的人侵生态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2004)、《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2)、《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科学出版社,2005)。
《薇甘菊防治实用技术》是十余年来对外来人侵种——薇甘菊防治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介绍了当前我国薇甘菊的分布、扩散、危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薇甘菊的特性及据此开发出的防治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指出了目前薇甘菊防治技术研究及其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指明了今后在防治技术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薇甘菊防治实用技术》可供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林业科技人员、入侵生物研究人员及薇甘菊防治施工人员参考。
《薇甘菊防治实用技术》可供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林业科技人员、入侵生物研究人员及薇甘菊防治施工人员参考。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