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近代中国女性群体研究
  三 概念界定
  (一)女弹词
  (二)性别
  四 思路与方法
  (一)新文化史的借鉴
  (二)“技艺”与“性别”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末以降江南女弹词与江南社会
  一 明末清初至19世纪中叶的女弹词
  (一)明清时期的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
  (二)盲女弹词与闺秀的“弦歌之乐”
  (三)从盲女弹词到非盲女弹词
  二 19世纪中叶至民国初年的女弹词
  (一)从苏州到上海:书寓女弹词的空间转移
  (二)上海租界的繁荣与书寓女弹词的勃兴
  (三)书寓女弹词与文人的冶游消费
  三 民国初年至2。世纪40年代的职业女弹词
  (一)女性解放思潮与职业女弹词的出现
  (二)评弹商业化与职业女弹词的繁荣
  (三)职业女弹词与大众娱乐消费
  四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女弹词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评弹革新运动
  (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女弹词
  第二章 晚清以来女弹词的群体生成与职业生涯
  一 走上书台
  (一)从业背景
  (二)拜师学艺
  二 演艺生活
  (一)跑码头
  (二)坐场唱
  (三)叫堂唱
  (四)应电台
  三 离开书台
  (一)婚姻生活
  (二)重作冯妇
  第三章 晚清以来女弹词的形象塑造与性别论述
  一 书场中呈现与塑造的演艺形象
  (一)书台上的“自我呈现”
  (二)听客的听书经验与想象
  (三)场方的“性别”策略
  (四)男艺人的焦虑与认同
  二 舆论再现与叙述的公众形象
  (一)“风雅”兼有“才艺”
  (二)“花榜”的意涵
  (三)报刊中的“私生活”
  (四)女弹词的“自述文字”
  三 文学加工与创作的艺术形象
  (一)情爱、风月与现代性想象
  (二)爱国、革命与国族建构
  (三)虚构中的“真实”
  结语
  附录
  附录1 清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评弹社团组织关系演变图
  附录2 清中叶以来苏州评弹曲调关系图
  附录3 晚清以来女弹词师承关系图
  附录4 晚清时期上海女书场广告情况表
  附录5 民国时期职业女弹词拼档情况表
  附录6 民国以后职业女弹词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职业女弹词所隶书场、电台广告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