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难点·比较·发展)
作者:白暴力,白瑞雪 著
出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4
页数:784
定价:88.00 元
ISBN-13:9787505879546
ISBN-10:7505879545
去豆瓣看看 绪论
第一节 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过程和体系的演进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方法论
附录一 科学的辩证发展及对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附录二 系统方法之例: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与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与价值本质
第一节 商品的两因素与劳动的两重性:价值实体
第二节 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
第三节 商品拜物教价值的本质:社会性
第二章 价值的(表现)形式与商品交换:货币的起源、本质与产生
第一节 价值的(表现)形式(form of value):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商品交换与货币的产生
第三章 货币与商品流通
第一节 价值尺度 measure):价格、商品流通的前提
第二节 流通媒介(medium):商品流通的过程
第三节 以本体存在的货币
附录一 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
附录二 价值价格理论的发展——《价值价格通论》介绍
第二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简单资本主义经济模型)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第二节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阐明剩余价值产生”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范畴
附录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分析——宏观效应、核心机制与解决对策
第五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生产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四节 工作日
附录 剩余劳动及其所形成价值的范畴与名称
第六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第二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原理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过程:从简单协作到机器大工业
第四节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统一
附录 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两重性及其统一——兼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第七章 工资
第八章 资本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基本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
第九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内容与来源,资本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历史性
第三篇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十章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十一章 资本周转
第十二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四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十三章 产为一资本与产业利润
第十四章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第十五章 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商业价格
第十六章 生息资本与利息
第十七章 土地私有权与地租: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表面现象
白暴力,1954年生,1992年晋升经济学教授,1993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学术成果奖305页,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8项;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代表作《价值价格通论》获得北京市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特等奖提名)。
《马克思经济理论》是以笔记为基础整理的,特别是第三、四篇,就是在笔记基础上进行整理而来的,因此它作为读书笔记的痕迹还很强。很多方面没有展开叙述。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专题论文,一部分论文融入到了正文中,另一部分则作为各篇、章的附录。这些附录,有些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两大部类比例变化分析》、《马克思货币流通量与价格总水平模型》;有些是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理念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分析——宏观效应、核心机制与解决对策》;还有一些是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例如:《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价值转型问题》。由于附录均是已发表的论著,公式、图、表编号都保持了原状,因此与《马克思经济理论》正文中的公式、图、表编号不属一个体系,请读者阅读时稍加注意。
《马克思经济理论》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例如,对《资本论》的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见解:以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经济范畴、经济制度和日常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说明资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构成《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以辩证法说明了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两因素的矛盾展开所形成的经济范畴的演进,构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比价列表